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小海归”初现“回流潮” 融合之路不平坦(图)

2010年12月01日 13:43 来源:荆楚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面对镜头,“小海归”们很乐于表现自己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每一年,江城的中小学都会转入一些令人瞩目的孩子:因为父母工作或学习需要出国,随行的他们也获得了国外求学的经历,见多识广,能说一口地道的外语是他们的共性,这些孩子被称为“校园小海归”,他们多集中在高校附属学校、科研单位子弟中小学、外国语学校、经济开发区的中小学里。

  在旁人看来,这些见多识广的“小海归”无疑是幸运的,但当重返国内的校园,他们的融合路走来似乎并不那么轻松……

  A、“小海归”初现“回流潮”

  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数年前,武汉大学一名教授去非洲国家津巴布韦交流学习半年,她想方设法带上了正在上小学的儿子。在旁人看来,津巴布韦经济落后,完全没有必要带着孩子去“受苦”,但这名母亲没有改变主意。半年后,她和孩子回来了,与半年前相比,孩子变得开朗自信,能用英语与人对话,而那片大陆的美景也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让孩子出国见见世面,是不少小海归家长的最初愿望。不过,孩子在国外的生活和求学费用却不是个小数字,很多都是由家长们自己承担的。他们在国外节衣缩食,日子过得并不光鲜。看到孩子每天在进步,家长们的苦累也就烟消云散了。这些小海归在归国前,分布很广,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他们在国外呆的时间从半年到七八年不等。据了解,校园小海归多集中在高校附属学校、科研单位子弟中小学、外国语学校、经济开发区的中小学里。目前,武大附校(包括附小和附中)就有百余名小海归。

  小海归选择回归国内校园,有的是因为家长结束了在国外的工作或是学习归国;有的则是家长在比对国内国外的基础教育后,深感国内的基础教育比国外学得扎实,于是选择让孩子回流,接受国内基础教育,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将来的出国深造打好底子,据称这样的情况正越来越多。

  B、国内外学校大不同

  亲身体验国内外不同的教育模式,“小海归”们有何感触?日前,记者在武大外校采访时,“小海归”的回答是:总的来说,国内的教育重视理论基础,国外的教育更看重实践。

  1.国外学习“很轻松”

  黄雪瑶和黄小瑶是一对姊妹花,姐姐读初三,妹妹读初二。在回汉就读前,他们已经在加拿大的小学校园呆了四年。回首四年的加拿大学习,姊妹俩异口同声:“很轻松!”

  黄雪瑶告诉记者,加拿大小学生的活动特别多,学校很看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平时的作业要么是查资料完成论文,要么是到校外进行实践(如话题调查),或者学生们分组完成一项课题的研究。总之不是让学生们放学后回家,趴在桌上写作业。

  黄小瑶说,在加拿大时她完成的不少作业都让她印象深刻:比如去社区捡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年底时领回饼干,到街头去卖。“我的胆子就是在卖饼干的过程中练出来的。”小瑶说。

  正因为加拿大学校布置的书面作业不多,姊妹俩回到家有时间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学习中文和算术。有如此基础后,姊妹俩回到国内校园,面对高节奏的学习进度,她们居然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了,成绩也进入了班上前几名。

  这对小姐妹告诉记者,她们的妈妈很看重国内的基础教育,“她认为国内教的理论知识丰富,有广度和深度,能够让人学得更加扎实。她老是说,一些在国内数学一般的中国孩子去了国外,往往会被当作是数学天才。”正因为如此,这位母亲在加拿大一拿到‘绿卡’,便带着两个女儿转校回国,一天也没多呆。她的想法是让女儿们在国内读完基础教育,将来再出国读大学。

  “国内的学习有点辛苦,但妈妈的考虑一定是深思熟虑的。”两个女孩说。特别是即将面临中考的雪瑶,总是感觉学得还不够多,她希望抓紧时间多学些,考上一所省示范高中。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