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自主招生政策密集发布 2011年招生折射改革方向

2010年12月07日 17:23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6日,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高校密集发布2011年自主招生录取方案。作为打破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的重要探索,抛开联考的是是非非,在评论和争议声中的2011年自主招生改革,出现一些引起广泛关注的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改革的未来方向。

  “不撞车”

  解读:考生的选择更多

  2010年1月16日,济南考生张晓(化名)在几经思量后,踏进了北大自主招生笔试考场。就在这一天,北大、北航、香港大学组成的联盟,清华、上海交大、中科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五校联盟,以及山东大学自主招生笔试同时开考。

  用考试时间“撞车”来逼考生做出选择,让有关高校的2010年自主招生笔试备受质疑,也使得公众对2011年各校自主招生笔试时间格外关注。

  随着“北约”、“华约”、“卓约”等自主招生联盟联考时间相继公布,“不撞车”成为2011年自主招生测试的一个主要特点,频频见诸报端。

  按照教育部要求的高校考核时间一律安排在招生当年春节之后,就目前发布自主招生简章的高校测试时间来看,复旦大学针对江浙沪地区考生的“复旦水平测试”(“千分考”)将于明年2月12日开始,时间最早。

  接下来依次是:明年2月19日的“华约”7校联考、2月20日的“北约”13校联考、2月26日的“卓约”9校联考、2月27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主招生测试等。也就是说,从2011年的正月初十开始,自主招生大战将正式打响。

  同济大学被确定为自主选拔录取对象的考生,在第一批本科批次以第一志愿A位置报考同济大学前提下,上海地区考生高考投档成绩达到上海市相应科目第一批本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非上海地区考生投档成绩达到同济大学在当地录取分数线下规定分数,即可投档进校。

  中国海洋大学报考英语专业,考生全部用英语面试,主要进行英文水平测试(包括英文朗读、口译、问答)和综合素质测试(包括逻辑思维、心理素质、创新意识),考点设在青岛。

  学生须通过所在中学统一报名。各中学推荐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人。

  名额:220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笔试科目为

  语文、数学、英语,共180分钟。笔试结束后,学校将从笔试成绩优异者中选定参加面试考生名单。入选考生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且第一志愿填报该校,采用平行志愿的省市区,须将该校填报为第一平行志愿,且录取专业服从调剂,其他条件符合所报考专业要求。名额:200人。

  “突破一本线”解读:不拘一格降人才

   2010年夏天,陕西西安高考生孙见坤因国学才华征服复旦大学8名教授,却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无法被投档的消息引起广泛热议。

   对于一些有特殊才能的考生,到底该不该破格录取?破格录取有没有依据?

   随着2011年自主招生政策的发布,记者发现,一些高校力图在自主录取权限相对较大的自主招生领域做出突破一本线的努力。

   11月初,山东大学招办在2010年中学校长论坛上发布消息,该校将在2011年自主招生录取中试行中学校长推荐制,“在学科方面有特殊潜质的,经过山大专家评判,高考成绩甚至可以突破一本线的限制。”

  12月6日,同济大学发布的2011年自主招生简章中优惠政策一段中明确,“对自主选拔中表现特别优异或突出的自主选拔对象,经校招生领导小组批准,可破格降至当地相应科目第一批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下录取。”

  “99.9%” 解读:不是大多数考生的福利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日前撰文就高考改革发表看法。柯炳生认为,根据有关数据统计,相比全国近1000万考生总量,每年通过自主招生招录的考生仅在0.5万人左右,“99.9%以上的考生和自主招生没有关系。”

  从2003年开始,我国通过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以选拔那些高考不容易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根据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人数不能超过自主招生试点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自主招生试点高校的数量,目前已达到80所,这些高校主要是“211”、“985”重点高校。

  “从试点高校范围而言,注定了自主招生只能是少数考生享受的优惠,而他们中大部分即使不通过自主招生也能考上大学。”上海市吴淞中学教导主任李永忠认为,如果从更公平、给考生提供更多机会的角度考虑,应该给不同层次的高校,包括一些地方大学以自主招生改革探索机会。(杨凡)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