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郑渊洁回应热点博文:成功使命不能全留给孩子(2)

2010年12月08日 14:53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父母先认输孩子难成功

  羊城晚报:教育需要动真格的,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做好的。

  郑:是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多家长的嘴是最多余的器官,并不是说得越多越有效果。很多人问起我的教子经,我说是“闭上嘴,抬起腿,走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可是,很多家长只会指指点点,或者抱怨。如果把“郑渊洁”视为一个成功的符号,那你自己都第一个认输、自动弃权成为“郑渊洁”这样的成功人士,又怎么能要求孩子成功呢?

  羊城晚报:您对那些家长提出什么建议?

  郑:你今天对孩子讲“爸爸不是郑渊洁”,你孩子以后对你孙子也这么讲,世世代代都这么讲,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羊城晚报:对那些“爸爸不是郑渊洁”的孩子们,您想说些什么?

  郑:如果由于爸爸不是郑渊洁就死读书,想象力丧失殆尽,终生只能重复前人的知识,就会形成家族恶性循环,世世代代永远不是“郑渊洁”。所以,正因为你爸爸不是郑渊洁,才更不要丧失想象力。

  羊城晚报:“死读书”就必然导致“想象力丧失殆尽”吗?

  郑:应试教育和想象力是冤家对头。因为应试教育重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只有一个。想象力的特点是没有标准答案,答案越多越好。最近有项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因此爸爸越不是“郑渊洁”的孩子,越不能“好好”上学,换句话说,越不能因为死记硬背应试丢失想象力。只有拥有想象力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进行创造性劳动才能出人头地。

  每天放学要肃清应试流毒

  羊城晚报:如果只谈想象力和玩耍,孩子输在应试教育上考不上大学,就会被很多工作机会拒绝,这样的孩子拿什么去和同代人竞争?

  郑:可以把孩子交给学校拿张文凭。孩子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家长要肃清当天应试教育流毒,让孩子在家里多玩多看课外书,多接触大自然。两手都要硬。读书改变命运没错,但也要看读什么样的书,如果只读学校里的教科书,就很难出人头地,原因很简单,绝大部分人都在读它们,你拿什么来超越他人鹤立鸡群?和别人的知识结构完全一样是人生悲剧。

  羊城晚报:您说上学就是为了拿张文凭,如果全中国的孩子都在应付学校,未来的科学家将从哪里出呢?

  郑:每个人的天赋和个性都不同,现实中不可能所有人都成为作家或者科学家。不管当作家还是科学家,想象力至关重要,没有想象力的人只能重复前人的工作,难以突破创新、出人头地。

  羊城晚报:您刚才讲两手都要硬,在学校之外要多看课外书、多玩耍,为什么不能单靠学校教育?

  郑:从某个角度讲,学校好比流水线工厂,孩子们就像工厂里模板批量制作出来的成品,这些成品也许能顺利卖出去,但不会有个好价格,因为那是批量生产出来的,数量太多不符合“物以稀为贵”的法则。所以,仅有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更大的比重应放在学校之外(这里并非指课外名目繁多的辅导)。

  羊城晚报:有些孩子拿您做挡箭牌,说郑渊洁小学没毕业也能成功,以此作为讨厌学校的理由,这是不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郑:“郑渊洁成功”和“小学没毕业”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更不能把它演变成这样的逻辑:因为郑渊洁小学没毕业,所以他成功了。应该看郑渊洁在校外做了什么,看了什么书。我之所以反感学校和应试教育,是因为它只允许出现一个标准答案,扼杀了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郑渊洁。实际上,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李开复、比尔·盖茨、爱因斯坦、牛顿……任何一个成名成家的人都知道,想象力至关重要。

  黄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