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师无法跟上新课改的节奏 应补充新鲜血液——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老教师无法跟上新课改的节奏 应补充新鲜血液
2010年02月24日 15:58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有的老教师实在是无法跟上新课改的节奏,这就需要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让那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去承担新课改的重任,并带动老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

  “有的老教师实在是无法跟上新课改的节奏,如果硬拉这些教师上马,只会影响课堂效率和新课改的效果,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让那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去承担新课改的重任,并带动老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湖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农村教育高度重视,教师工资、危房改造、教学设施等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教育外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农村教师的素质、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年龄结构上,中青年教师缺乏;在学历层次上,乡镇学校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教师很少;在学科需求上,外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急需补充人员。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就要抓住师资建设这个重点,构建新的教师补充机制。”

  据了解,2004年,湖北省教育厅启动了“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鼓励大学优秀应届毕业生到贫困县农村乡镇学校去任教,通过政策引导、经济激励等措施,每年从普通高等学校中,遴选一批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学校任教,重点支持农村的薄弱学校,重点支持农村学校的薄弱学科。截至2009年,共选派了一万多名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到该省的1300多所农村学校资教,目前,该省每27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中,就有1名资教生。

  2009年7月17日,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改副校长第五班培训顺利结业。至此,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省级骨干培训圆满结束。在为期两周的滚动式培训过程中,全省共有4128名学员参加省级培训,其中学科骨干培训者1873名,教育行政管理干部323名,教研及培训机构负责人210名,普通高中学校管理干部1722名。

  同时,湖北省在省高中课改试行方案中,也明确要求高校对师范生加强课改内容的教育,根据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增设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主动为新课程提供服务,使师范生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技能能够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本报记者 程墨 罗曼

  【相关链接】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于2004年秋季启动,由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区)率先进行试点实验。到2009年秋,全国有25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目前还有重庆、四川、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等七个省(区、市)尚未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根据教育部规划,2010年,高中新课程将在全国全面铺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部分)

  ●课程结构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