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老师为何都不家访? 家长开始注重个人隐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现在老师为何都不家访? 家长开始注重个人隐私
2009年01月15日 09: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教师:班大学生多忙不过来,家长开始注重个人隐私

  昏黄的灯光把身影拉得很长。母亲拉着陈旭的手,执意要将老师送到巷口。临别时,老师慈爱地摸着陈旭的脑袋,又跟母亲一番叮嘱和鼓励了许久才离去。母子俩伫立在巷口目送,直到老师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

  时过多年,陈旭的脑海里依然还保存着这段老师上门家访时的记忆。

  “然而现在却很难看到这一幕了。”他对记者说。

  陈旭是南昌市西湖区一家小酒店的老板。一段时间来,他经常会因为儿子在学校表现不佳,被老师喊去“训话”。“我非常希望老师能来家访,给孩子多一些亲近和关心,这对教育孩子会帮助很大。”陈旭说。

  然而遗憾的是,家访越来越少了。随着通讯的便利、网络交流的兴起,家访已经渐行渐远,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些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现在家长与学校及老师之间的联系更便捷了,但感情上的距离却似乎在拉大。曾经一度受到欢迎的家访,还要继续吗?

  家访已成过去时

  “不仅是学校,还包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对老师提出明确要求,要大家善于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家访,但传统的上门家访的确越来越少了。”南昌市青山湖区某小学一位王姓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老师认为,这跟时代发展有关,还跟全社会的教育状况有关。

  现在很多学校实行的是老师坐班制,即使老师没课也必须在学校里批改作业、备课。虽然《劳动法》中规定每天8小时劳动制,但实际上中小学教师通常要付出更多。回家之后,各自家里还有不少家务事要去应对,想好好休息都难。

  “而且许多学校都是大班,六七十名学生在一个班里,光批改一次作业下来都觉得累,更不用说去这些学生家里家访了。”她说。

  记者了解到,除了教师日常的工作量普遍很大之外,目前的教育评价机制没有体现出对家访的重视。尽管教育部门也对教师提出家访的要求,但对老师最终的考核还是落在升学率、学生成绩等硬指标上。这使得很多时候老师在对待其工作时,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南昌大学附属中学的一位教师表示,如果让她选择,她更愿意采用能够较快体现出教育成绩的教育方式。

  她认为,如果打个电话跟学生家长交流一下就能解决问题的话,她更愿意采取这样的方式,毕竟“个人精力有限,时代也不同了”。而且现在可以采用的联系手段很多,短信、电子邮件、QQ,以及家长会、家长联络本等等。

  70%的家长希望老师上门家访

  南昌市南昌县莲塘第二小学的教师刘桂英,曾对自己班上做过一个调查:希望老师能够上门家访的家长占到了70%,另外30%的家长表示无所谓或者是不太愿意。

  “上门家访可以让老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有最直接的了解。很多时候,学生在学校里,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表现出来的状态并不是最真实的。他们的性格特点往往只有在家里才会很自然地表露出来。”刘桂英说。

  有一件事情让她感触很深。在她曾经带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而且在学校里尊敬老师,和同学们也相处融洽,是公认的好学生。这名学生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他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一次,刘老师去这名学生家里家访,发现学生在爷爷奶奶面前的表现跟在学校里有很大的不同。通过跟学生家长的交谈,她了解到,这名学生经常会因为在学校受到一些委屈而在家里骂同学。家长还告诉她,小孩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可能是被老师批评了,回家以后画了一张老师的像,并在边上写了几段文字骂老师。

  这些通过家访得来的情况让刘老师感到十分惊讶,也让她更加感到家访的必要。此后,她对这名学生调整了一些教育方法,更注重对他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后来这名学生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这样有助于老师更有效地调整对学生的教育方法。而且通过家访可以跟学生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联系,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即使是老师的批评和建议也更容易被家长和学生所接受。”刘桂英表示。

  老师嘀咕:家访会变成家长负担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尽管家访的作用被广泛认同,学生及家长对老师家访也抱欢迎的态度。但真正实行起来,却难以做到。

  上饶市信州区某小学的班主任杨老师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因为班上有个学生比较调皮,她跟学生的家长通了电话,并约定了去家访的时间。到学生家,家长十分热情,泡茶、削水果,忙得不亦乐乎。最后走的时候,她被学生的母亲拉着,硬塞了一个红包,推都推不掉。弄得她哭笑不得。

  另外一位老师向记者讲述了她的一次家访经历。那天她去一名学生家家访,都走到学生家的楼下了,学生的父母匆匆下楼迎了出来。却并没有带老师去家里坐坐,而是把老师带到附近的一个咖啡厅去聊天。“不像从前,邻里间饭后相互串门都是一种习惯。”她能感觉到,家长都开始注重起个人隐私了。从那以后基本上就不再去学生家了。

  “如果是这样的家访反倒成了家长的负担了。当然这样的心态往往是因为对老师的不信任,但只要让家访成为常态,那就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了。而且从学生的角度看,因为害怕老师到家长的面前‘告状’,一说老师来家访,心理上可能就有点排斥,特别是那些在学校表现不佳的孩子。但这更说明了我们的老师平时对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太少了。”杨老师说。

  近几年来,家访的作用越来越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广西南宁市教育部门就曾为家访专门出台了规定,要求班主任每学年要对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进行家访、3年内对全班学生普访一遍。江西省教育部门连续几年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以“走进学生家庭、关爱学生成长”为主题的大规模家访活动,让老师走进千万个学生家庭。

  “比起学校的教育,家访中体现出来的对学生心理和人格完善方面的教育是不容缺失的。但对于教学成绩主导下的教育考核来说往往被忽略。让家访回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大的环境。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导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教师说。 本报记者 涂超华

【编辑:侯冬华
    更多教育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