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也应该是课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博物馆也应该是课堂
2009年01月12日 15:20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新华社消息,德国儿童将必须参观纳粹集中营遗址。这一行动从巴伐利亚州开始,很可能成为全国学校的标准。德国政府的这一规定,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也是出于对历史的负责。

  在法国,儿童们的博物馆之行更是家常便饭,大多应该归于艺术课范畴。在卢浮宫或奥赛宫,各国的游客经常能够看到孩子们以班级的形式在上美术课和艺术修养课。孩子们的专注表情和回答问题的热情,让人毫不怀疑,他们经常上这样的课,而且相当热衷。

  不少人在英国、美国旅游时也看到过小学生在博物馆上课。亲戚的孩子在新西兰上小学,物理、化学等科学课程也大多与参观博物馆相结合。应该说,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城市,都是小学生、中学生们日常学习的课堂。

  估计咱这儿不少孩子特别羡慕外国小朋友。人家不仅作业少、自主性强、没那么多累死人的考试,课堂也比咱这儿丰富得多。当然,咱的学生也去过博物馆,但更多的时候,是学校或学区组织各种活动,学生到博物馆学习并不是常规的课业内容,而是学校教学的锦上添花甚至是业绩证明。

  搜索一下本市地图,博物馆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各种门类的博物馆的分布也比较均衡,至少比教育资源的分布更合理,比“巨无霸”名校数量更多。

  现在市内各大博物馆对市民免费开放,更为学校将课堂搬入博物馆提供了有利条件,学校不用过多考虑教学成本。即使是收费的博物馆,也应该对学生上课这种形式给予支持。再有,学生的上课时间,和多数市民的休闲时间并不冲突,也不会给博物馆的运营带来太大的压力。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来自于学生们的出行。不过,如果不是搞运动,不是整个学校全体出动、仅一两个班的规模,学校方面解决起来似乎也不应该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学生定期到博物馆上课,好处太多。至少在那里接触的东西应该最接近历史的真实、文化的真实和科学的真实,比在课堂照本宣科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在学校里唱京剧、学奥数、背英语语法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各学校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创建各学校各城区的教学特色。把话说得高大全点儿,市民对于参观博物馆的喜爱程度,应该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程度的标志。从小培养这样的习惯,对于城市的文化建设,应该有巨大的正面影响。

  博物馆变课堂,是件符合素质教育宗旨的好事,需要教育部门进行周密的安排和协调,需要学校因地制宜地落实。千万别搞一刀切和硬性规定,那绝对会好事变坏事。侯 江

【编辑:侯冬华
    更多教育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