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2009年01月19日 10:37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问:有权威人士日前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请问,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否真的到了必须取消的地步?

  ———上海梅花路180弄 刘兵

  答:在高中教育阶段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我国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其中,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更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类似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其对未来社会角色作出尝试性选择。而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而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结构。这也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有差异和偏向的。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点和内在目标。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全社会也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党和政府也多次发文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

  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高中,课程、教学、教师等资源明显不足,客观上带来了学生在文理学科学习上的选择偏向。例如,一些农村高中学生选择理科较多,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理科教材的知识结构比较清晰,通常来说,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可直接借助于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不需要花额外的钱去购买辅导材料或专门聘请教师“开小灶”辅导;而文科知识的教学一般需要教师和学生都有比较宽阔的知识面,需要见多识广,这对于农村地区和学校所能提供或创造的条件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主要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取消文理分科,而是如何尽快使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文理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资源)更加均衡与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增大,但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效的培养对象。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学生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概而言之,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如果硬要改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仅仅在学校教育中将其简单取消,也并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国民素质全面提升的问题,反倒容易因调整牵涉面过大带来基础教育的剧烈波动。

  因此,在对高中阶段是否有必要取消文理分科的讨论和探索过程中,应立足于当前实际,着眼于未来发展,科学论证、谨慎设计、稳步实施,确保高中教育的有序发展。具体来说,在目前分科教育的现实大背景下,一是不可过分强化文理科的学科界限。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等方面对文理知识都应有所兼顾,同时倡导和鼓励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文理知识的相互渗透。二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为选择文科的高中学生开设综合理科课程,为选择理科的高中生开设综合文科课程,作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弥补单纯文理分科教育的欠缺。在这方面,国内有些地方已经有试验性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总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时,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水到渠成。

  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如果硬要改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利民

【编辑:侯冬华
    更多教育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