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工读学校:六成学生来自破碎家庭(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揭秘工读学校:六成学生来自破碎家庭(图)
2009年04月27日 11:21 来源:长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学生们在上体育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揭秘工读学校:为“问题少年”觅归途

  悄然改变 校名不见“工读”二字金表测试 20名扒窃学生旧习难改缺乏关爱 六成学生来自破碎家庭信任教育 钥匙交到偷窃学生手中,高墙加固,五层教学楼男生占据一层,女生占据一层,楼层之间有牢固的铁门相隔,所有的窗户都安上了结实的防盗网。这是一所学校,却常驻公安干警。

  这里的学生与众不同。进校时警车护送,有的甚至双手戴着手铐,还有一些学生是被他们的父母“骗”进来的。外界给他们贴上了“劣迹斑斑”的标签,有人干脆评价“他们是择劣录取来的学生、不良少年”。

  这里的教师也很特殊。他们和学生同吃同住,在教文化课的同时,常年对学生进行半军事化管理。一个班配5位老师,20名学生24小时都处在至少一名教师的视线范围内。

  近日,记者走进武汉市唯一的一所市教育局直属工读学校——砺志中学,揭开笼罩在这一特殊校园、特殊群体之上的神秘面纱。

  悄然改变 校名不见“工读”二字

  面朝着紧闭的大铁门,左侧竖立的黑色大理石上,“砺志中学”4个金色大字映入眼帘。铁门正对着的教学大楼上,悬挂着字迹醒目的横幅:“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

  学校的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江汉区工读学校”,2000年元月,这里更名为武汉市砺志中学,收归市教育局直属。

  “ 一提起上工读学校,家长孩子都有压力,很多人认为进工读学校的都是流氓阿飞坏孩子。不希望孩子们一进校就贴上‘坏标签’,所以学校改名砺志中学。”今年 58岁的校长李汉发从事工读教育已经30年,对“工读生名声不好”深有感触,“希望孩子们在这儿受磨砺、长志气。”

  记者了解到,武汉市现有3所工读性质学校,都改了名字。除了砺志中学外,还有启新学校,其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武汉市女子工读学校,创办于1979年的武昌区工读学校现已更名为武昌堤东街中学。“名称都变了,就是淡化‘工读’办工读,不想孩子和家长有太多心理负担。”李校长说。

  在男生集体宿舍,记者看到地面干干净净,被子都叠得棱角分明,墙上的大标语上写着:“良好生活习惯从这里开始”。

  就像一位家长所言,这里收留的学生都是普通学校“啃不了的硬骨头”,要让他们改变恶习何其难。

  金表测试 20名扒窃学生旧习难改

  李校长曾做过一个试验,将20名有过扒窃违法行为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房间里,他从手腕上取下一块金灿灿的手表,告诉学生们这是一块英国镀金名表,价值近万元。他举起手表,对大家说:“今天你们不把我当校长,就当不认识我。我要你们说真话,见到这块手表,你们的直觉是什么?”

  20个孩子中不乏偷钱抠包高手。孩子们先是面面相觑,继而近乎同时回答:“我觉得这块表是我的,我想把这块表搞过来……”回答惊人地相似。李校长得出了一个推论:“有偷窃习惯的孩子很难转变,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讲,定型的习惯产生动力,就像吸毒一样,不这样做就难受。”

  缺乏关爱 六成学生来自破碎家庭

  2007年,砺志中学对所招收的1708名工读生进行了分析。他们的违法行为大致归为四类——洗钱、擂肥、勒索他人钱物1059人,占学生总数的62%;偷盗、抢劫410人,占24%;打架斗殴102人,占6%;性罪错l37人,占8%。

  “ 这些孩子都是值得同情的。”李校长曾对入校学生的家庭情况做过调查,发现60%的学生家庭破碎,许多孩子感受不到健全家庭应有的安全感,心理上受到很大伤害;12%的学生受到家长袒护娇纵,家庭丧失了威信和管教能力;12%的学生经常遭到家长的训斥打骂,孩子和父母的心理距离疏远,也学会了粗暴蛮横;16%的学生家长本身就有各种劣迹,有的吸毒,有的属劳教释放人员,有的正在服刑期间,家长的行为对孩子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

  工读生在叛逆外表下都有一颗受伤的心,之所以沾染不良习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庭,然后是学校和社会——这是记者在调查中,老师和学生比较普遍的观点。

  据了解,砺志中学要求老师对学生监管和关爱并重,要善于设计教育场景,抓住关键细节,以情育人,促进学生转化。“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信任教育 钥匙交到偷窃学生手中

  在砺志中学当了9年班主任的杨正明老师,给记者讲了一个偷窃学生转变的故事。

  3年前,13岁的毛毛因偷窃被江岸公安分局花桥派出所送入砺志中学。

  有人说,多办一所工读学校,就少办一所监狱。也有人认为,工读学校的路越走越窄,剥夺孩子自由的软禁式教育不可取。 更多人对这一特殊的教育环境感到陌生,他们疑惑:一群“迷途的问题孩子”,能在封闭的工读环境中找到回来的路吗?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