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难以模仿性" 差异化发展是民校的科学选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培育"难以模仿性" 差异化发展是民校的科学选择
2009年01月23日 16: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20多年的努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形势的变化,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遇到了严重挑战,许多民办高校的发展已经陷入困境。其主要问题是办学质量不高、缺乏特色、学科专业雷同、师资队伍不稳定、招生困难、就业率低、发展后劲不足,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民办高校管理者缺乏差异化发展理念,缺乏独特的质量观和品牌意识。

  差异化发展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形成与竞争对手的差别。对于学校而言,就是将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差异化,形成自己的独特性和竞争优势。

  做好“环境扫描”工作

  “环境扫描”即对学校所处的整体环境作持续性的监测。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审视和学校内部优劣势的分析。前者的目的在于发现可能影响学校发展的周围环境的变化,包括政策导向的变化,宏观或微观经济、教育形势的变化,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等;后者主要是学校内部资源的分析评估,即学校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评估。有形资源是指那些很容易计价、可在学校的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的项目。无形资源是指声誉、品牌、文化、师资力量、科研能力、办学经验及组织能力等软实力,其中,组织能力是学校组织调动各种资源,培育出自身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用以持续地满足受众需求,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环境扫描”和学校发展战略的形成、方案选择、实施和控制组成一个并行的过程,“环境扫描”贯穿战略过程的始终。学校应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和创新发展战略,从而动态地形成和实施战略。

  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

  差异化战略首先寻求的是对环境的适应性。我国民办高校目前急需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因为在大众化环境下,民办高校初期的规模发展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是国民对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特色等差异化教育服务的选择性需求。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发展及时作出战略性的调整——由规模发展转向差异化发展,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在争取教育资源方面,紧紧抓住“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特性与自身相对独立的办学权利,在积极争取计划资源的同时,大力争取市场资源;在努力争取国家资源的同时,积极争取地方资源和个人资源。多方面筹措资金,提高办学经费。

  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利用相对独立的办学权利,积极聘请家长、社区和企业参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灵活机动地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在把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强调实践训练对理论知识的升华,在汲取传统经典知识的同时,强调科技发展最新成果的充实,以使专业和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更能适应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合理确定学校的定位

  学校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环境扫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需求和学校能力的匹配来确定学校的战略定位。差异化战略以了解学生需求为起点,以创造高价值、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为终点。有差异化的学生就有差异化的需求,有差异化的需求就要求学校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因此细分市场,以满足不同学生群的多样化需求,是目前民办高校经营的着眼点。细分市场的确定,有助于学校找准目标学生群,并通过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来构建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定位。因此,在决定整体定位差异化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需求、学校的核心能力以及竞争对手的服务水平三个要素,做到三者的协调统一。

  培育学校的难以模仿性

  学校差异化战略的成功还在于自身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这就需要加强学校的管理资源建设和动态能力培养。由于管理资源产生于团队的互动和通过互动积累的经验,是学校通过长期团队工作,积累、学习和演化而来的组织特殊技能,它直接影响着学风、教风、校风,乃至于学校文化、学校精神的形成。所以管理资源是在别处无法简单复制的。

  学校管理资源涵盖着学校的动态能力。即学校随时间、形势变化对发展战略作出调整的能力。由于竞争优势有可能随时间的发展被侵蚀掉,学校必须能够使它们的资源和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能利用新的市场机会来创造竞争优势的新源泉。一所学校的动态能力实质上就是不断提升学校发展能力的能力。也就是在一个变化无常的环境中,学校对“能力”持续不断地进行维护、培养和开发,从而实现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能力。由学校动态能力所决定的差异化优势可以形成壁垒,从而有效地阻止别人的模仿。 (作者王培英系宁波工程学院副研究员)

【编辑:侯冬华
    更多教育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