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抄袭风源于师之惰?高校亟需导师负责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高校抄袭风源于师之惰?高校亟需导师负责制
2009年10月15日 11:23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教不严,师之惰。”这句早就收于《三字经》上的古语,在如今的高校俨然有了升级版。细究今年被揭发的数起影响恶劣的学术造假事件,其背后无一不隐含“惰师”:博士生论文被指抄袭,位居学校行政要职的博导却惊呼“不知情”;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除了致谢词为亲自撰写以外,其余内容均是在电脑上以“复制+粘贴”搞定,而论文的指导教师除了挂名外,连基本的论文审查职责都没有履行;还有一些博导、教授,自个儿都因为抄袭论文东窗事发成了被“炮轰”的对象……

  “打击学术不端行为”、“还学术本应有的尊严和体面”……诸如此类学术口号近来年被高密度提及时,人们更多地是对教育界发出呼吁:革除学术“潜规则”,打破师生间利益捆绑的局面。

  高校学术“潜规则”,首要一条就是“学生发论文,主要靠‘老板’”。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尊敬地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时,越来越多的“老板”也开始一一套用那些“简便省事”的规则来带教学生,师生关系由此走向异化。

  导师当课题“批发商” 论文署名成了“当然”

  青年教师邵波(化名)就职于沪上某高校化学系教学实验室。对理科生来说,实验室是除却课堂之外最重要的学习“阵地”,学生的论文写作都要在实验的基础上撰写。然而,就是在弘扬科学精神的实验室里,邵波闻到的,却是学生和教授之间充满“人情味”的值得商榷的“合作”关系。

  “现在的学生往往在进实验室前根本没有自己的研究课题,迫于论文发表的压力,只能从导师那里讨一个实验题目。等实验结束了,他们就很自然地把导师的名字作为论文的第二作者署上,有些学生甚至把导师挂为第一作者。还有的学生连实验室专职老师的名字也都一并署上。”

  邵波讲述的这一情况,几乎在沪上高校很多实验室上演,甚至已经被不少师生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从实验到论文”的生产流程。

  但邵波由此发出的疑问是:老师的署名权能够如此轻易地下放给学生么?因为按照学术惯例,导师或实验室工作人员如果对学生的论文确有贡献,那么在论文上署名天经地义;但如今的很多情况则是,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了课题,但是在做实验期间,指导老师或许根本没有过问。实验进展如何,论文究竟是抄袭还是原创,概不知晓。那么,老师就因为是课题“批发商”,便能够公然地在学生的论文上署名吗?

  论文“捆绑销售” 惰师助长抄袭风

  邵波常常自嘲,连他自己都觉得上述问题问得很天真。因为在实验室里,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刻意地回避了这个事关论文署名的严肃的学术问题。

  就读于沪上某理工类院校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小黎,上个月刚将论文投递给国内一家核心期刊。尽管该论文是否录用尚不得而知,但小黎认为刊发的机会很大,因为论文实行的是“捆绑销售”,小黎的导师是论文的第二作者。

  小黎和很多正在就读硕士、博士的学子一样,深谙实验室里的“行为心理学”:导师对学生来说堪比衣食父母,不仅给研究课题,待到论文发表时,导师的名字几乎就是一张可率先发文的“通行证”。因此,学生在自己的论文上给老师署名,其实已经与尊师和尊重学术规范无关,纯粹是出于学术利益的考量。

  “导师本来的角色是学生论文的指导者,等论文产生后,其身份竟然变成了作者。很多老师默认自己身份的演变,和他本人承担的科研压力有关。”执教于沪上某名牌大学物理系的一位老教师在谈到发生在实验室的论文署名操作模式时说,这是一种“惰师”放任学生的典型行为。正是因为部分教师放任自己的署名权,试图从学生的科研成果中抽取“提成”,对学生指导不够,管教不严,才给学生们在论文上“做手脚”预留了空间。“很多学生的论文后来被指抄袭,那时候老师往往称不知情,觉得自己很无辜,为什么?老师早在实验室里‘放羊’的时候,就埋下了隐患!”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