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研究生称导师为"老板"折射功利关系(5)——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科院院士:研究生称导师为"老板"折射功利关系(5)
2009年11月25日 06:5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关键词:“老板”现象

  “老师”到“老板”折射着师生关系功利化

  记者:现在有的高校中,个别导师名下的研究生人数动辄几十名,甚至把学生看作自己花钱雇用在论文流水生产线上的“工人”。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形容“导师”变成了“老板”,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白春礼:如今在我国,研究生把自己的导师称为“老板”已经不是新鲜事。假如学生只是跟着别人把“老师”调侃为“老板”,没有特别的含意,那也没什么。但是,这样的称谓,往往在其中折射出师生关系的一些功利化倾向,值得关注,尤其值得我们这些当导师的来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研究生是需要跟随导师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的,但在实际的指导和培养中,是注重学生的成长,还是注重导师科研项目的完成?学校对导师的考核,往往要强调课题数量、项目完成情况、论文发表情况等任务;导师要完成这些任务,是简单地转嫁给学生,还是首先着眼于学生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在这些问题上往往存在偏差。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个“育人”为先,还是“用人”为先的问题,也是“老师”和“老板”的差异所在。

  在现实中,没有科研课题就很难发表论文,所以研究生也想尽量找有科研项目的导师;跟随有科研项目的导师,不仅对完成毕业论文有利,而且也有利于“助教、助研、助管”津贴的申请。也许有的学生认为,从导师的课题中领取了津贴,老师还决定着学生能否按期毕业的命运,也就把导师当成了“老板”。

  显然,育人是根本,要有育人的社会责任。作为导师,自己就首先要从“老板”的框框里跳出来,一定要明确育人为先的正确导向。不仅要教会学生做学问,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教会做人。可以并且提倡,把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与学生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但切不可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

  就我们研究生院而言,好几年前就取消了研究生发表期刊论文的全院统一量化要求,而是根据具体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研究课题项目的特点,由研究所和导师提出相应的合理要求。近年来,我们研究生院还进一步加强了对相关工作的引导和梳理,明确纠正了单纯追求发表文章数量的倾向,还制止了个别导师不符合规范的做法。总的来讲,我们希望学生的期刊论文发表,可以作为其科研水平和学术成果的重要体现方式;但毕业考核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衡量,学位授予还是要集中在学位论文质量的审定。(记者 雷宇)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