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邯郸:无择校启示录(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邯郸:无择校启示录(图)(2)
2010年01月12日 14:53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邯郸11中是一所优质初中,三年前与薄弱学校24中合并,两校分别成为11中东校区和西校区。东校区不仅向西校区派出了两名优秀副校长,还派出了23位优秀老师以三年为周期循环互换,很快又将展开中层干部的交流。

  邯郸11中老校长汲会堂是河北省名校长,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当初开展教师互换时,东校区老师不愿意过西校区,西校区的老师也由于有心理压力而不愿意过东校区。为此,学校专门建立了互换制度:老师们的工作关系仍在原单位,工资也在原单位发放,学校为他们优先提供外出考察培训的机会,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先评优,定期发放补贴以拉齐双方的收入。东校区人才济济,一些老师评上了一级教师职称,由于编制所限尚未获聘,把他们互换到西校区,既能输送优秀教师,也能解决教师本人职称聘任的难题。这些针对性措施有效地解决了老师们的顾虑。

  两校合并后,从东校区互换过去的23名老师整体很强,东校区老师在教学上已经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关注学生怎么学习,使名校文化在新校区生长起来。

  ●教育评价机制从过去在中高考表彰会上“论功行赏”,到目前只看“合格率”,为学校大大地松了绑,为开展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用评价机制引导“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2007年开始实施的《邯郸市中考成绩统计、奖励办法》规定,以综合率评价学校。具体计算公式为:

  综合率=合格率×0.5+平均得分率×0.3+优秀率×0.1+良好率×0.1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合格率和平均得分率在评价学校的权重中占位非常高。这与之前年年举行中高考表彰会,注重优秀率和良好率大不相同,是一个鼓励薄弱学校朝向自身内涵发展的评价制度。

  邯郸的学校考核权重改变后,“以前光抓尖子生,现在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邯郸市11中校长汲会堂详细分析了这一变化,“你这个班的及格率上不去,考核也就上不去。老师就会考虑:最有潜力的学生应该是学困生,他要不学习,零分都能拿;如果肯学,等于提高合格率和平均得分率。新考核标准让学校和老师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作为校方,我们提出一个理念:学生跟自己比,只要进步了就是优秀,哪怕他只进步了5分。”

  这样的考核标准,对优质学校来说固然不成问题,但是将它同薄弱学校的考核捆绑起来“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强校对弱校就有了一种责任。这就是邯郸创造的“盟校制度”。

  邯郸26中也是一所薄弱学校,是以“建盟校”的形式与优质学校汉光中学结盟的。这种结盟不同于合并,也不是以往松散的联谊校、姐妹校和手拉手校,而是一种从管理、教科研、教学等方面实行捆绑考核的盟校联合体,如果其中一间学校考核不合格,另一间学校也不能合格。盟校制一盟三年,不仅强校要向弱校输出管理和教学理念及方法,而且同样要进行优秀教师互换。三年后,更换另一所优质学校来结盟。如此循环,可为弱校提供向多所优质学校学习的机会,进而在过程中完成自身的发展提高。

  据介绍,盟校制度在邯郸已经成为常态,城乡“盟校”达到了113组。同时,邯郸城乡被优质学校合并的薄弱学校有35所;高标准新建了38所中小学;市区和县城有16所优质学校建立了分校,以解决优质学校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以素质教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什么有的孩子出了校门之后发展得非常好,说明教育评价机制只有一把尺子,没有把这部分孩子评价出来。”邯郸26中校长王海霞说。

  “我是去年从11中调来26中的,心中有个酝酿已久的念头,就开展导师制小班化教育。既然薄弱学校生源少,我正好搞小班,每班容量35人以下。”具有名校背景的王海霞在这里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搞导师制小班化教学,首先做到令老师有精力关注每一个学生,令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老师的表扬或奖励。一年下来,学生的学习合格率提高了两倍。

  弱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王海霞的办法是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国家规定的学科,又根据学校实际开设校本课程。一个是每周一次心理课,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再一个开阅读欣赏课,扩大学生的视角。为此,将图书馆的书架设在课室中,每间课室定期轮换,让学生伸手就能触摸到书籍。还开设了书法课,每天都有15分钟练习硬笔字,每周一次练习毛笔字。国学教育也是26中的特色。不仅校园设计得像一座传统书院,与邯郸有关的1500多条成语典故如“邯郸学步”“黄粱美梦”“围魏救赵”等等一一书写于墙,而且通过对普及类典籍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审美。

  26中校门口有位天天在这里卖煎饼的,他对校长王海霞说:“我在这里卖了8年煎饼,你们学校什么情况我太知道了,现在你们的学生变得有礼貌了,见到我会问个好。”

  羊城晚报记者在26中考察时,正是冬至节下午的活动课,学生们都在各间教室中向老师学习包饺子,欢声笑语一片热闹。这也是校本课程之一,为生活课程。

  所有这些校本课程,都是在玩中开展的。学生开始喜欢课堂,喜欢校园,学习兴趣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

  由于薄弱学校起点低,发生的每一项变化都能让师生感受到惊喜。26中的变化也引起了片区内家长的兴趣,学校招生由去年招5个班,今年扩大到招8个班。

  “十年后看效果吧。”王海霞校长说。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