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分不再一背终身 国外大学如何处罚作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处分不再一背终身 国外大学如何处罚作弊?
2010年02月25日 15:5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各方观点】

  为人性化制度叫好

  人非圣贤,学生犯错亦是难免。学校给予犯错学生相应处罚理所应当,因为只有不断地鞭策,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并成熟。以往,学生一旦受到处分,那么各项评奖、评优活动就甭想参加了,每天背着处分受人指指点点。巨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人生之路的选择。

  有关学生处分的解除机制在此之前一直是国内高校的空白。高校的责任在于育人,学生犯了错,惩罚、教育之后,还应该给其应有的宽容,宽容学生曾经的过错,帮助学生卸下包袱,轻装前行。

  终于,南开大学开了宽容受处分大学生的先河。这样一来,受处分的学生便有了盼头,至少,他们在校期间可以为了终止或解除处分而好好学习、好好表现了。与其让学生背着处分忧心忡忡甚至不思进取,还不如设一个“处分期间”,让学生有个盼头,有了目标,学生自会为之努力奋斗。

  为学之道重在育人,倘若国内所有高校都能借南开大学之石,摒弃以往高高在上的制度规定,多些包容与理解,多些关爱与呵护,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权利,岂不是学生之福、学校之福!    据《焦作日报》

   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

  俗话说“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而且,学会僧在这个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一些事情还缺乏判断能力,也相对容易冲动。所以,除了在诚信等品德方面须严格要求外,因一时冲动脑热做出的糊涂事,学校尽可宽容待之,而不是动辄处分。

  一些学校的处分规定依旧死板甚至滑稽,如不按规定佩戴胸卡,甚至连自带食品到学校食堂就餐都会受到警告或记过处分。这样严苛地规定学生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行为,其实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容易抑制孩子们的个性,影响他们的创造性。

  其实,学校的很多规定,反映的都是一定时期的价值判断标准,而这些标准并非永恒不变。比如20年前高校里不允许谈恋爱,否则就记过甚至开除,可现在的大学生又有几人没有过校园恋情?20年前因恋爱惨遭处分,在档案里留下“污点”的人,如今看来岂不是太冤?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未成年人轻微犯罪,尚可不必存档,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处分的对象并不涉及违法犯罪,更应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及时抹掉档案里的污点记录,更是应该。

  因此,南开的举措无疑值得肯定。不过,也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比如新规定中规定,撤销处分的书面通知还将与之前的处分决定一同收入该学生的档案中。这对于当事人来说,“污点”还是“历历在目”,并没有彻底消除,其意义相当有限。要想彻底,处分撤销时还不如将处分决定从档案中取出销毁。  据《新华每日电讯》

  国外大学关于作弊的处罚

  伊利诺斯大学(美国):对于作弊的处分,任课教师拥有很大的权力,但各个系制定出最低的指导标准:对于初犯者,考试记零分;若是作业剽窃则记零分,并带入期末成绩;如果再次作弊,该科记为零分。

  除此之外,教师在决定处分上有相当的灵活处理空间,可以严格执行标准或者稍作放松。一般而言,学院或系会在学生档案上追加本次事件的永久记录。此外,一旦处分下达,就需要上报学院。如果一个学生在两个课程中作弊,学院或系一般就会作出开除的决定。

  艾塞克斯大学(英国):对一项作弊行为有严格的认证程序,并且会依照严格的标准来衡量作弊发生的具体条件和因素,然后作出适当的惩罚。一般而言,处罚是由系主任、院长和学术不轨委员来分工处理的。在作出处罚决定时,需要考虑下列情节:作弊的严重程度;是初犯还是累犯;学生的年级和学习阶级(一年级、研究生或本科生等);是否有从轻处罚的情节。在考虑上述情况的条件下,艾塞克斯大学制定出一张处罚作弊行为的表格。

  华盛顿大学(美国):对于学生的作弊和违纪行为,处罚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警告:通过口头或者字条通知学生,他们的行为不符合大学行为准则,如再出现就面临严厉的惩罚。2.申斥:用书面的通知告知学生已经触犯了大学的规定,再犯将面临严厉的惩罚。3.恢复原状:要求学生赔偿大学或其他人的损坏、损失、伤害。4.留校察看:一般由学校的委员会决定时间和长度,一般适用于初犯者。5.停学:这项处罚内容包括了停止的时间长度。6.开除:与停学不同,开除视为一项永久处罚。

  据《教育与职业》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