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畅谈理想中的高考:能不能考点学以致用的东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师生畅谈理想中的高考:能不能考点学以致用的东西
2010年03月26日 16:04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高考能不能考点学以致用的东西

  从亲朋好友的经历来看,高考的内容,大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都用不上。我希望能在学校学习一些在社会上有用的知识,像日本的烹饪课和家务课,在生活中都很实用(我初中是在日本上的)。高考是指挥棒,如果学不学这些课取决于高考是否考的话,那我希望高考加入这些课程的考察。不要让高考成为纯粹的考试——现在的高考,能够学以致用的东西太少了!如果辛辛苦苦学了那么多,以后又一点用不上,那是何苦来呢?

  北京市 关一

  改改一考定终身

  我不是不喜欢高考,也不是怕高考,而是惧怕一考定终身。现在离高考还有段时间,我真不知道会考出个什么样的成绩。我认为再艰苦的备考过程,跟考试成绩相比也不值得一提。看了成绩无非就有两种表现:上天堂、下地狱。这太残酷了,一次考试决定人的一生,不公平。教改方案在征求意见,我希望我的建议能被考虑进去,因为很多同学都是这样想的!

  北京市 宋兮然

  过来人语

  高考应兼顾公平

  说到高考,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从小学到高中,我的学习成绩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家长、老师、亲人都对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就连自己也从来没想过我会考不上重点大学。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只考上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考前的一场重病对我的考试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高考制度哪会顾及这些?虽然最后的成绩只差两分,但因此受到的打击和留下的遗憾远远不是两分能够弥补的。理想中的大学离我而去,期望已久的奖学金成为泡影。我是穷人家的孩子,如果能拿到奖学金,对我们全家来说,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可惜……

  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平时一路领先却在高考中被淘汰;还有的同学在某一方面有超群的天赋和才能,其他方面却表现不佳,而高考结果看的是各科成绩之和。因此,这些同学往往成为高考的弱势群体。难道他们就没资格继续深造吗?难道他们就应该被淘汰吗?

  高考,的确能改变考生的命运。我理想中的高考不是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制度,而是将平时成绩、获得的奖项、行为表现以及最后测评成绩等考查项目按一定比例来计算总成绩。这样不仅能全面考查学生,还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山西财经大学 汪长梅

  我理想中的高考

  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高考的洗礼令我感触颇深。在高考这个人生转折点,学生、老师、家长都付出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不少优秀的学生仍由于各种因素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一分之差,把我阻隔在了四川大学门外。我真的不认为这一分就能说明什么问题。

  如今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大学仍在扩招。教改纲要在征求意见,我有以下观点谨供参考:

  第一,适当减少大学生的扩招。大学应当力求培养真正的人才和精英,不要给学生和家长留下“有钱、有权、有势”就能上大学的印象。那些进入大学象牙塔的学子应当是国家的栋梁,而绝非仅仅为了混日子、混证书的“混混”。一位老师曾经说当代的大学生“大大缺乏基本的文化修养和内涵,综合素质照当年的老大学生差远了”。老师的话或许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扩招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老师眼中那般优秀的大学生实在是比较少了。

  第二,文理分科有待改进。虽然一些学生存在文理偏科现象,但这并非进行文理分科的充分理由。术业有专攻,我国需要专门领域的研究人才,在大学里培养这些人才我觉得比较合适。在高中就分文理,其实就已经给每一位同学打上了分类的烙印,使得许多学生在尚没有接触更多知识时,就给自己定了或许并不一定十分适合的方向。我认为与高考相比,文理分科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次抉择。高考还是大综合比较合适。

  第三,高中阶段不仅要学习知识,还应注重能力培养。除了学习能力,作为一个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便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这其中心理调节能力至关重要,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在纷繁复杂的、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心态,使自己在社会的磨炼中不断成长。而现在的高中教育则普遍缺乏对于学生心理、道德、人际交往的关注和培养。

  第四,高考内容和形式应当更加丰富。小时候,我们评“三好生”的标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要求被提及的越来越少,这不是个好现象。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所以,对于学生的德行等各个方面的考核在我看来也必须成为高考的一个方面。希望我们的高考制度越来越完善,我们的大学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

  山西大学 郭珍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