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师大:"非遗"专业将放宽报考条件 拯救濒危文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哈师大:"非遗"专业将放宽报考条件 拯救濒危文化
2009年01月21日 11:23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9日,是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艺术类招生专业科目考生单独考试的日子,15名来自我省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考生参加了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师范类)专业的考试,尽管参考人数没有达到计划招生数,哈师大音乐学院院长陶亚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是表示了谨慎的乐观。作为这个国家级特色专业项目的负责人,陶亚兵认为,拯救濒危的“文化物种”是历史赋予高校的迫切责任。他表示,明年这个特色专业的报考条件要放宽,只要符合高考报名条件,都可以报考(这个专业)。

  “非遗”传承面临巨大危机

  记者: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这一专业的增设是不是有什么特殊背景?

  陶亚兵:我国“十一五”期间将择优重点建设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目的是为了建成一批急需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基地。2008年8月,其中50个高等师范学校师范类特色专业正式启动,哈师大音乐学院的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教师培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入选的。

  记者:这个专业被定位于国家级特色专业,是不是出于拯救的目的?

  陶亚兵:的确是为了拯救,而且还是紧急拯救。我省的“二人转”、“东北大鼓”、“赫哲族伊玛堪”等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舞蹈和民俗等9个项目已于2007年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第二批也有12个项目被列入。作为音乐领域的研究人员,最担心的就是这些“非遗”的彻底消失。目前,少数民族中的年轻人对本民族传统民间艺术越来越生疏,而那里真正的民间艺人或已进入暮年,或已离开人世,文化传承人基本处于断层状态。

  “非遗”专业也须市场检验

  记者:像少数民族说唱、舞蹈这样的艺术形式之所以濒危并入选“非遗”项目,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它们已经日渐不再适应时代需求,那么怎么才能保证这个专业的人才被社会需求呢?

  陶亚兵:的确,有些“非遗”项目的原有模式已经没有生存土壤。我们开设这样的专业,必须用现代大学先进的教学方式去创新它,必须用现代手段的多种表现形式、用各种可能的表现手段去丰富它。我个人认为,让这些通过创新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走向市场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途径,你看现在的原生态艺术非常受欢迎,所以它也可以被放在市场里去检验,但前提必须是经过创新的东西,必须是有生命力的东西。

  学生毕业后回到生源地

  记者:这次招生计划为20人,而考生仅有15人,你怎么看待这个“招、考”不平衡?生源不足会不会影响今后的专业发展?

  陶亚兵:今年报考人数不足或许跟今年是第一次招生、专业不被考生熟悉

  有关。这个“招、考”不平衡我想明年肯定不会出现。明年这个专业的报考条件要放宽,不再仅仅局限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本民族考生,只要是我省“非遗”项目传承人家族的适龄青年,或者擅长“非遗”项目的艺术形式,比如二人转唱得好,哪怕不是少数民族,只要符合高考报名条件,都可以报考。今后,这个专业还要招收硕士生、博士生。为保证这个特殊专业的学生掌握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文化,我们会聘请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知名民间艺人作为特聘教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法传授,学生修完四年学业后一定会成为具有独特气质的“非遗”传人。(刘凤梧)

【编辑:朱博
    更多教育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