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障房”金字塔稳定 轮候无人插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香港“保障房”金字塔稳定 轮候无人插队

2010年11月03日 13:58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而在一河之隔的香港,有大约半数人口住在港府提供的公屋里,但香港的公屋制度实施了半个世纪,鲜见虚假申报的丑闻出现。据南都记者了解,香港人要想申请公屋,需要经过三道严格的资格审核,一旦虚假申报就被法律严惩。“现在对公屋住户资格审查的制度越来越严。”香港公屋联会总干事何伟民说,“大多数香港人都不会去挑战法律,走法律的缝隙,因为这个代价是非常沉重的,一旦查出来,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得了你。”

  “没想过要买商品房”

  从港铁观塘站出来,步行约10分钟,便可以抵达翠平邨,“这一大片都是公屋,依山而建,环境不错。”观塘区区议员冯姐一路走,一路介绍,沿途可见小区内的篮球场等健身配套设施。

  这是大多数香港公屋的缩影,公屋屋邨并非只有栖身之所,相关的配套也十分完善。大型超市、康乐中心不在话下,区议员办事处、立法会议员办事处、民政处及邮政局等,都可方便到达,“附近还有个游泳池。”冯姐说,公屋的生活并不简陋。

  和内地大多数人的想象不同,香港的公屋从外表看与商品房并无两样,楼宇内设计成中间走廊、两边住宅,每家住宅都配有防火大门和横拉式的防盗门,邨内干净整齐,同时配套齐全,有专门的物管公司,有的还配有甲级保安。

  而邨内的住户郭阳开已经在公屋里居住了大半辈子。从刚抵港时居住在木板房内,到两换公屋,如今已年过60,他的一家住在观塘翠平邨一间30多平方米的公屋内。“我觉得好满意。”郭先生说,这间位于25楼且南向的公屋住房,令他们一家有栖身之所,他已经很满足。

  走进郭先生的家,虽然空间不大,但是家具电器摆放错落有致,两房一厅的规划看起来跟商品房并没什么不同,墙上甚至还挂上了郭先生闲暇时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从大厅的窗口还能够看到海景。

  陪同前去的冯姐介绍说,这是中等大小的房间,此外在这栋楼里,还有独居房和较大的房间,视居住人口多少而定。这样的一套房子,每个月只要交不到2000港元的房租,并且已经包含了管理费、物业费等费用,相当于同区域房屋租金的1/4,郭先生只需负担水电费即可。

  这样的开销在香港,基本上相当于只要付出全家收入的1/10-1/8,就能解决住房问题。而在深圳,一个刚毕业的白领可能要付出1/3的收入才能租到一间比较合适的房间。

  郭先生现在一家三口,除他没有工作之外,他的太太和儿子都有开工,全家收入加起来一个月约有1.5万元。虽然这在香港属于低收入水平,然而低廉的住房成本使得他们一家还有些盈余。郭先生的儿子也已与女友登记结婚,不日便将搬入他们的房子一起住。

  “没想过要买商品房。”郭先生说,他现在担心的问题就是,自己将来过世之后,儿子没有办法继续居住在这里,毕竟公屋没有继承制度,“我也让他去登记轮候,但是年轻人,很难轮候上。”

  类似于郭先生一家的公屋住户,在香港约有280万,他可以市价的1/4租到一间遮风避雨的房屋,且可终身居住,这一住房保障制度令香港人骄傲。“香港是世界上公营房屋制度做得最好的地方之一。”香港公屋联会总干事何伟民说。

  轮候“上楼”过三关

  并不逊于商品房的居住环境,一应俱全的配套设施,再加上仅等同于市值租金1/3的廉价租金,对于无力购买商品房的底层市民来说,“上楼”无疑是一个香饽饽。

  在目前的香港公屋轮候册上,有超过11万人等候“上楼”。而已经住进全香港大约200个公共屋邨的约为280万人,“加上住进居屋的60万人,香港约有一半人都住在公营房屋,换句话来说,香港政府是香港人最大的业主。”何伟民这样解释。

  但凡公营房屋,必定先要经过资格审查才能居住。在香港,“上楼”的门槛由专门负责公营房屋政策的香港房屋委员会制定,这个由香港房屋及运输局局长郑汝桦任主席、由两名官方及26名非官方委员组成的委员会,在每年的三四月份便会召开会议,根据当年的生活指数、收入平均数等数据,调整当年申请公屋的资产、收入限额。

  今年3月26日,香港房委会公布新修订的2010年至2011年度公屋申请“门槛”:以4人家庭为例,家庭月收入限额由1.58万港元调高到1.60万港元,家庭资产限额由37.5万港元调高到38.4万港元。只有满足收入和资产两项限额条件的家庭才能申请公屋。

  如何判定是否符合限额条件?必须过“三关”。“首先要通过审查,符合条件的才能拿到轮候的电脑号码,然后在‘上楼’前一年,房署将会进行第二次审查,最后在编配上楼前,还要再申报一次。”何伟民介绍。

  而申报的内容与内地申请保障房需填的资料大同小异。香港房屋署新闻发言人向记者展示的资料显示,申请人需要申报的资产包括土地、房产、车辆及银行活定期存折等内容。

  “即使只是在轮候队伍中,如果虚报或者瞒报收入水平、资产也是犯法的。”在南都记者采访的当时,何伟民正在为一位居民的求助咨询房屋署,“这个居民2009年时申请公屋,当时他女儿刚刚出来工作,但如果他们的收入加上女儿的收入,整个家庭收入就超过了公屋申请的上限了,所以他就瞒报了。现在房屋署查到了,便要告他。”

  如何查?在前日深圳保障房申请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住建局相关官员就曾诉苦说,在实际调查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上门取证尤其困难,当事人会以各种理由推脱。

  “为什么不可以查?住公屋的人用的是公帑,法例赋予房委会、特别行动小组有权查你,只要被电脑随即抽样抽中,政府是有权调查你的所有资产,包括银行在内的所有地方都可以查,这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力。”何伟民表示,拒查、难查这个问题在香港基本不存在。

  同时,申请公屋时所填写的收入证明,需要雇主签字、盖章以证明真实性,如果出现问题,雇主与当事人都一样要受到法律的监禁和罚款。

  轮候公屋从没人敢插队

  递交申请之后便是等待分配,目前香港公屋的平均轮候时间是3年,其间申请人可以在房屋署的网站上查看自己的轮候情况,基本上所有的轮候排队情况都会在网站上公开。

  “打尖(插队)?香港从来没有人打尖,推行公屋制度近半个世纪了,你听说过有人打尖么?从来没有!”何伟民甚至觉得这个问题近乎“匪夷所思”,“先到先得最公平,香港人最讨厌打尖了,如果真有人通过行贿等手段打尖,或者想换个好点的公屋,那就要廉政公署出动了。”

  也有人尝过非法行动的恶果。今年3月,一名内地新移民在申请公屋近6年后,获分配香港彩虹邨翠琼楼一个4楼单位,因为不满分配结果,便寄信给房屋署职员,信中附上100港元,除了答谢对方多年协助,并期换取另一个较新的高层单位,结果被房屋署另一位职员揭发,最终换来10周的监禁。

  何伟民解释,公屋的分配不由得个人去选择,因为这是公共资源,港府只能按照相对公平的原则去进行分配,“按照目前的规则,只有平均每人的居住面积低于7平方米的家庭,也就是香港所说的‘挤避户’,才能有资格排期申请大一点的公屋单位,否则即使你的家庭收入高了,也不能要求政府给你换一个好一点的公屋。”

  而目前香港公屋平均每人居住标准是11.2平方米,如果一个人居住超过30平方米,即“宽敞户”,港府有权将房屋收回再分配一个较小的单位,除非居住的是60岁以上的长者。

  即使已经轮候上公屋,也并非“万事大吉”。为确保有限的公共房屋资源得到合理运用,香港房委会于1987年推行公屋住户资助政策。根据该政策,凡是在公屋单位居住满10年的租户,须在往后每2年申报收入一次。

  “10年内就算你变李嘉诚也没人理你。”何伟民解释,但只要超过10年,所有有工作的家庭成员,都必须申报收入,“临时工、兼职甚至学生暑期工、交通津贴所有都要申报,同时房委会也有权调查你的所有家庭成员的收入。”

[page title= subtitle=]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收入或资产超过限额,即“公屋富户”,便要按照实际情况缴纳1.5或两倍的租金,一旦两个标准都超过,即“超级富户”,便要缴纳市值租金,即是按照政府的测量师评估的,同等的楼宇、同等的区域、同等的面积,在市场上的租金。

  “超级富户交了一年市值租金之后,如果两项标准都没有下降,就要搬出公屋。”何伟民举例,以一家三口计,如果超出规定的标准,即一家三口的月收入可以达到3.8万余港币,资产也超过100万港元,“那这个家庭完全有条件买私楼,为什么还要霸占公屋的资源?没有首期?政府不会管你,因为公屋是给最需要的人住。”

  而对于暂时有经济困难的公屋租户,房委员在1992年就推出了租金援助计划,符合资格的住户可获减免一半租金;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公屋租户则需要缴纳较高的租金,2006年因这个计划而节省资助金额2亿元,同时还能达到以高租金促使其购买房屋而迁出的作用。

  对此,香港房屋及运输局局长郑汝桦解释,保证公屋居住者有出有进,才能提高公屋的使用率。

  大多数人不会挑战法律

  “现在公屋的轮候、审查制度非常严格,因为公屋资源越来越紧张,要将有限的资源分给最需要的人,就需要制度去保障。”何伟民所说的“越来越严格”体现在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最新的施政报告当中,特首10月13日所发表的施政报告提出,为确保公屋资源合理分配,香港房屋署要加强审查公屋租户的家庭收入及资产。

  香港房屋署随即便作出了配合。从本月起,该署将进一步加强审查公屋租户的家庭入息和资产申报,并为此成立了一个由12人组成的录取警诫供词专责小组,以便能及时有效地对怀疑的个案加强检控,并提高检控的阻吓作用。

  房屋署提交立法会的文件称,房屋署已经根据公屋住户资助政策和维护公屋资源合理分配政策,设立了一个有效遏止和侦查虚报入息和资产个案的机制。房屋署的前线管理人员会对公屋租户申报的入息和资产作基本审查。房屋署的中央小组会对随机抽选的个案、可疑的个案和所有现正缴交双倍租金的个案进行额外审查。

  尽管如此,为进一步维护公屋资源的合理分配,除每年平均严格审查5000宗公屋租户的申报个案之外,房屋署还会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期间,严格审查额外5000宗申报个案,以加强审查入息和资产的申报。从本月开始,房屋署会成立一支由30名调派自前线管理办事处的资深人员组成的专责队伍执行这项任务。

  房屋署的新闻发言人表示,公屋租户如在申报入息或资产时作出故意虚假陈述,即属违法,一经定罪,可判最高罚款5万元及监禁6个月。

  其提供的新闻稿举例说,有5名公屋居民作出了虚假陈述,被法庭裁定罪名成立。其中一个案,一公屋住户包括户主及子女共3人,因填报2005年及2009年的入息申报表时作出虚假陈述,于上月在粉岭裁判法院经审讯后裁定罪名成立。裁判官在参阅感化官报告后在本月判刑,户主被判监禁8个星期,其子女各被判罚80小时社会服务令。

  另外1个公屋居民在2008年填写入息申报表时,少报了收入约7000港元,去年5月在荃湾裁判法院经审讯后被裁定罪名成立,罚款7000港元。

  对此,何伟民认为,大多数香港人都不会去挑战法律,走法律的缝隙,“因为这个代价是非常沉重的,一旦查出来,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得了你。”

  公平分配保障金字塔稳定

  在香港人心目中,公营房屋制度的公平,所支撑起的是“城市金字塔”的底部,即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个香港家庭都在力求实现“阶梯上升”———小时候住在公屋,大学毕业后挣钱买居屋,再买商品房。

  香港律政司司长黄仁龙、前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马时亨等香港高官,都是从公屋中走出来的。对不少香港人而言,公屋是自己奋斗的起点。从小住在公屋的香港摄影师A lex形容,公屋犹如一个简陋的壳,让他可以小心地维护自己的梦想,有保障之后再努力,就有了改善的阶梯,待到自己有能力之后,就自觉退出,把社会资源让给下一批有需要的人。

  保障公营房屋制度的公平,就犹如保护近乎半数香港人的梦想与奋斗的起点。对此,香港政府尤为清楚,因此运行近半个世纪,香港的公营房屋制度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典型之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地区能够像香港这样,为1/3以上人提供了公营房屋,不仅为最低收入群体提供保障,还能够在保持社会竞争力与福利之间取得平衡。”何伟民对此并不掩骄傲之色。

  而在香港中原地产主席施永青看来,内地要学习香港,首先要制订一个完善的机制,以及需要一个类似香港房屋委员会的专职部门负责跟进。而香港公共房屋计划的巨大成功,与香港政府的长期积极投入、公屋管理部门高效务实的专业运营和管理、有效的财政资金安排密不可分。

  根据香港现有的机制,香港公屋的建设到分配,再到管理和运营,全部由政府一手包办。同时,由于决策机构房屋委员会,民间代表并不缺席,也避免了政策过度向商界、地产界倾斜。

  除了一套完善、公平、透明的制度和法例,在何伟民看来,公民的守法在公营房屋制度中也相当重要,“因为这是政府的资源,资源是纳税人给的,不能任由某些人想怎样就怎样,最主要全社会有共识,知道怎样去执行,执行过程中有需要改善的就要改善,但只要定下来了,就要执行。”

  内地虚假申报成本太低

  政府免地价提供土地,实现向低收入居民提供低租金的公屋;同时严格规定申请资格,严格管理,若有违反制度,采取严厉的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处罚,避免公屋滥用。香港公屋相对成熟的运行机制,或许能为探索中的深圳住房保障制度提供一些借鉴。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委委员吴立民对深圳保障房制度深有体会,他表示,深圳至少在3个方面可以借鉴香港的房屋保障制度。

  首先,吴立民认为,要将深圳的经济适用房改成“廉租房”,也就是相当于香港的公屋。“只允许租住,不允许买卖。”他认为,这样的措施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申请经济适用房中出现的虚假申报等一系列问题,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

  事实上,在香港,容许买卖的“居屋”(类似内地的经济适用房)也已经停建,而公屋则还在继续修建当中。可是,在深圳,虽然有廉租房提供,但其申请者的人数则远远低于保障房。因为租住在廉租房中,若查出虚假瞒报等问题,政府可以随时回收该住房,而一旦申请成功保障房,则已成为个人财产,并且事后追查制度并不严厉,导致虚假申报非常多。这就涉及到处罚措施。

  吴立民认为,第二点,香港在这种严厉的审查和处罚制度上非常值得借鉴。“他们对查出来的虚假申报,甚至会起诉。”他说,这一套完整的制度基本上约束了居民,让他们不敢虚假瞒报。

  而在深圳,由于违法成本太低,导致许多市民在申报时没有负担。“报一个再说”,这样的心态比比皆是,反正如果虚假申报,在查出来的时候,大不了将到手的机会让出,而没有查出来则白白增添一套房子,非常划算。吴立民说,没有严厉的惩戒措施,使得虚假申报的违法成本太低,从而带来了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

  此外,他还指出必须建立回访制度,如香港一样,租住公屋10年以上,就要2年申报一次财产,审查居住资格,若不符合资格则要搬出公屋。这种回访制度使得公屋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保证最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需求。

  长期关注房地产的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称,内地可借鉴香港公屋制度的“三道防线”。一是不仅依靠几个公务人员对资格进行审核,而是动员申请者周边的人对不合格者的资格进行举报,给予一定的奖励,而不是仅仅依靠公民在网络上对这些现象进行曝光。二是建立完善的惩罚制度,虚报瞒报一旦查实,就要严惩,而不是仅仅取消申请资格。三是成立专项的巡查小组,不定期抽查廉租房的住户。

  - 声音

  (申请公屋资格)为什么不可以查?住公屋的人用的是公帑,法例赋予房委会、特别行动小组有权查你,这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力。

  打尖(插队)?香港从来没有人打尖,推行公屋制度近半个世纪了,你听说过有人打尖么?从来没有!先到先得最公平。

  大多数香港人都不会去挑战法律,走法律的缝隙,因为这个代价是非常沉重的,一旦查出来,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得了你。

  ——— 香港公屋联会总干事何伟民

  (谢江涛 付可)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