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楼市调控遭遇通货膨胀 “买不买?”市民很纠结(2)

2010年11月26日 11:2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深莞穗客来惠投资

  在一些投资者眼中,楼市无疑是对抗通胀的一种有效保值和增值工具,于是纷纷将钱投入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不过为了抑制房价过高过快增长,国家从今年4月起出台了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特别是第二轮宏观调控,广州、深圳等地先后出台限购令,打击短期投资者和投机者。

  限购令的出台使部分投资需求出现外溢现象,惠州本地部分楼盘就多了不少深圳客和广州客。中原地产策略中心经理纪夕霞表示,新政主要是在打击投资和投机性购房,但是惠州并没有受太大打击,而且也是珠三角城市的价格洼地,可能吸引到深圳、东莞、广州的客户。

  据了解,在大亚湾区和惠阳淡水等靠近深圳的地方,部分楼盘八九成的买家是深圳客。在大亚湾区开发楼盘的中联灿邦董事长陈江洪对深莞惠一体化有深刻见解,他认为深圳资金的外溢,首先在大亚湾得到体现,他所开发的楼盘九成多客户为深圳客。对于未来,陈江洪觉得,大亚湾区和惠阳区首先融入深圳经济圈是毋庸置疑的。

  不少惠州地产人士十分看好深圳、广州客的资金实力,他们从房价每平方米几万元的深圳、广州等地来到房子均价只有五六千元的惠州买房,根本不存在资金紧张问题,即使相关政策限制贷款买房,一些深圳、广州客干脆一次性付款。

  有房地产专家认为,人民币升值现状和预期将加速热钱流动,而具有高抗跌性的房子往往成为热钱投资的首选,随着限购令等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的出台,一些资金则流向二、三线等非限购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炒热当地楼市。

  不少刚需者选择观望

  除部分投资客外,支撑楼市最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大量的刚性需求者。亲身感受到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不少刚需者表示不急于出手买房,将静观政策变动和楼市走向。

  “现在什么都在涨,工资却不见涨,日常生活开销大了,原本用来买房的存款也被挪了一些出来应急,现在根本不敢买房。”市民小王抱怨道,现在还担心装修费、物业费、水电费等也会跟着上涨,就算买了房,也养不起啊!

  经常关注楼市变化的张先生说,现在楼市宏观调控遭遇通货膨胀,楼市在双重压力下的走向变得难以捉摸,在对市场不够了解的情况下,他不会轻易出手买房,否则很可能吃亏。王先生还担心如果过多投资客为了保值和增值将钱投入房地产市场,导致目前的楼市调控政策失灵的话,未来楼市走势将更加不明朗。

  还有市民认为在通胀压力下,并不一定要投资房子,特别是资金实力较薄弱的投资者,可以考虑投资股市或黄金市场等。市民李先生认为,在目前“史上最严厉的”楼市宏调影响下,房子的增值功能被明显削弱,目前投资楼市的回报前景未必就好,甚至很可能跟投资股市一样,出现房子被套牢的情况。

  采访中,也有一些刚需者表示,通胀压力并不会影响自己的购房计划,甚至购房还能做到“两全其美”:既避免了手中的钱“缩水”,又解决了居住问题。

  后市或出台新调控政策

  在二次宏观调控的影响下,房价依然坚挺,宏调并没达到预期效果。对此,中原地产策略经理纪夕霞认为,一方面是市场的流动性过剩,投资需求旺盛,通胀压力促使资金进入楼市炒高房价,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于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不同的城市对调控方向不太一致。

  业内人士认为,通胀压力使部分热钱进入楼市,这种投资或投机行为与宏观调控的宗旨相悖,若楼价继续上涨必将导致国家出台更加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打击投机倒把行为。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8%的历史新高。

  有专家指出,当前CPI增速超预期,表明正处于调控期的房地产行业外围经济环境逐步恶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虽然是针对通胀预期做的保值手段,但此举对房地产行业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楼市二轮调控,加息,调整公积金等措施的综合作用下,银行可放贷资金进一步减少,从而限制了开发商的贷款额度。随着调控的深入,市场成交难度增大,成交量回落,开发商资金压力或许会急速增加。若此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无法达到理想的控制风险效果,再次加息的可能性较大。

  在楼市走势尚未明朗的情况下,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市民短期内投资房地产市场需谨慎,一方面要了解整体经济形势,另一方面要考虑政府的政策措施。有资金实力的投资者不一定要将所有资金押在房地产上,可分散投资,除了不动产,股票、黄金和基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而且这时投资不动产,应当选择保值潜力强的产品,如高端物业等。

  而对于刚性需求者,业内人士认为是否购房要考虑自身资金状况,可以弱化宏观调控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