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泡沫论下 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买房?

2010年12月16日 10:04 来源:今日早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2月,虽然已进入楼市传统淡季,但楼市购房热度依旧不减。

  下沙楼盘保利江语海推出165套房源,开盘当天预定85%;

  三墩中海紫藤苑精装小高层现场再演抢购盛况,500人选215套房源,2小时即基本售罄;

  良渚的郡原九衡公寓产品说明会现场,虽然只有102套房源,但现场来了700多个人,大大出乎开发商的意料,因为准备座位完全不够,以至于很多人只能站着听完全场。随后,除了4套样板房,其他房源全部被预定,开发商不得不决定近期加推房源。

  “双限”大背景下,这样的市场到底是否正常?杭州的房价是不是又要进入上升通道?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社会科学院却在最新发布的2011年《住房绿皮书》中指出,全国35个大中城市二类地段普通商品住房平均房价泡沫为29.5%,其中杭州泡沫指数达到66.9%,排名全国第二。

  人们不禁感到茫然。一边是火爆的市场,一边却是如此巨大的泡沫,这种矛盾是如何共存的?杭州的房价泡沫真有那么大?泡沫论下,到底还可不可以买房?

  对此,我们真有必要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

    杭州房价有泡沫吗

  虽然绿皮书指出,房价泡沫指数的预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数据准确性的干扰,房价泡沫指数仍有被夸大或缩小的可能,因此不能仅依据房价泡沫大小,去进一步推断房价的走向。但这个报告一出,还是引起了市场高度反响。

  杭州房价有泡沫吗?业内人士不约而同表示,那是肯定有的。

  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赵杭生表示,决定房价最主要的因素是供求关系。在总体供不应求的状况下,房价才会上扬。在他看来,需求也分正常和不正常。正常的需求,即买房自住,而不正常的需求,则是为了防通胀、为了保值升值等原因,自己却不去住的需求。“这种不正常的需求,所带来的供应量增加,导致供求关系变化,而房价上扬的那部分,就是房价泡沫。”他说。

  “杭州的房价,肯定是有泡沫的。”杭州楼市资深业内人士烟客言之凿凿。按照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经济蓝皮书》,今年全国城镇居民的房价收入比是8.76,比去年上升了0.46,相当于普通城镇居民家庭8.76年不吃不喝可买一套房。目前中国85%家庭已经没有能力购买住宅。烟客说,这个比例可能有些夸张,但在杭州,确实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如果纯粹依靠自己的收入,买房已经很困难。

  而在房地产资深策划人、双赢置业营销机构总经理章惠芳看来,杭州房价泡沫肯定有,并且,任何一个市场,没有泡沫就没有投资,没有泡沫也是不正常的。“房地产泡沫可能也不能单纯从房地产本身来看,比如因为货币流动性过剩,资金向房地产转移,其实是货币的泡沫转嫁到了房地产上面。而在棉花、大米等纷纷涨价的背景下,房价泡沫似乎也没有感觉那么大了。”

  泡沫真有这么大吗

  按照中国社科院的说法,杭州的房价泡沫指数为0.669。这意味着,杭州的房价泡沫达到了2/3,市中心3万元/平方米的房子,其实只应该卖1万元/平方米,近郊2万元/平方米的房子,其实应该不到7000元/平方米就可以买到。在人们已经对高房价熟视无睹的现在,这个说法确实有些让人震惊。

  杭州房价泡沫,真的有那么大吗?

  对于这个问题,业内人士的反应都比较大。烟客的说法是:“如果按照社科院的算法,杭州的基准房价只有7000元/平方米,那怎么可能呢?连地价都不够?这个数据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的东西。”

  事实上,关于房价泡沫论,业界已经争论多年,但因为统计方法问题,一直无法形成统一共识。有人认为,房价上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地价推涨所致,因此,除计算房价泡沫外,还应计算地价中的泡沫成分。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今年宏观调控政策频出之后,市场大量的投资投机性需求已被挤出,而在这个时候,说房价泡沫继续扩大,值得质疑。

  对此,杭州楼市资深业内人士则非也表示,中国社科院的报告有点哗众取宠了,所谓泡沫指数,没有根据,探讨制度比探讨泡沫来得更重要。比如奢侈品,建造成本可能只要15%,你可以说它泡沫很大,但是社会有制度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房子最主要的问题是缺少保障性制度,如果保障性住房能够跟上,商品房部分哪怕泡沫到100倍又怎么样,因为它是商品。

  章惠芳则认为,杭州房价确实有虚的成分,但说它排在全国第二位,那有点夸张。另外,房价泡沫也存在结构性问题。比如杭州90平方米左右的户型,按理说它应该是刚性需求产品,但因为它的面积小、总价低、转让容易,反而成为投资者比较青睐的房子,单价相对就比较高。那么,是不是这类房源的房价泡沫指数更高呢?

  为什么杭州排名第二

  当然,人们比较好奇的还有一件事情是:在这么多城市中,为什么是杭州排在了第二位。作为一个二线城市,杭州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们有必要来分析一下,杭州的房价到底是怎么样涨起来的。在取消实物分房的近10年的黄金年代里,杭州的房价涨幅,确实非常惊人。举个例子,2000年,绝对市中心的金都华庭房价是5000多元/平方米,而现在,毗邻这个楼盘的一个新开楼盘的均价,已经达到了5万元/平方米,10年房价上涨了10倍。

  杭州楼市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是这样的,2000年至2004年,杭州楼市急速上涨;2005年至2006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楼市进入调整;2007年,楼市经历一波反弹;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楼市又开始进入深度调整;2009年,在市场各方一度绝望之时,楼市却绝地反弹,发展程度甚至超过历史高位;2010年,在频繁调控之下,杭州楼市忽上忽下,房价有所下挫,但基本平稳。

  其中,房价上涨,主要集中在三个阶段,2000年到2004年,2007年和2009年。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年以来宏观调控最为频繁的时间里,杭州可以称得上是二三线城市中为数不多的保持涨幅城市,即使有风吹草动,也可以迅速修复。

  对此,赵杭生的回答是,那只能说明杭州的受关注程度太高了。这种关注从拿地阶段开始。近年来,除了一些有实力的本地公司继续深耕杭州之外,一些外来公司也纷纷进驻,华润、新鸿基、中海、保利、龙湖、嘉里、凯德、复地……等等,而这种趋势在近期更是愈演愈裂。对于许多外地公司来说,杭州算得上是个宝地。想要进入长三角的公司,也会把杭州纳入首要选择范围。直接的结果是,杭州的地价被抬高,很多时候甚至已经超出了一个二线城市所应该有的水平。

  另外,杭州这座城市得天独厚的宜居品质,吸引了中国购房者纷至沓来。在浙江的版图中,杭州的城市辐射力本来就强,加上旺盛的浙江民营资本,他们对房子是商品的属性认识得比较早,在缺少其他投资渠道的背景下,喜欢把钱投在楼市。他们抱着“进可投资,退可自住”的态度,很多时候,你很难分清楚他们买房到底是投资还是自住,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杭州楼市的繁荣,也使得它免于巨大的波动。

  泡沫下为何还有这么多人买房

  值得一提的是,房价泡沫论下的杭州楼市,还是可以用“红火”来形容。紫藤苑、江语海、九衡公寓、梧桐燕庐……这些楼盘分布于杭州的各个板块,但是却都获得了热销。这说明,楼市的买房热情,依旧非常高涨。

  是什么让这么多人依旧在限购、限贷调控大背景下,依旧选择购房。

  对此,章惠芳的观点无疑最有代表性。她说虽然现在买房的,很多都是自住型的刚性需求,但不可否认,其中还有一些人,他们手头上可能并没有那么多钱,本来这笔钱就打算存银行养老了,但是眼看CPI节节高升,股市有风险,储蓄变“负债”,所以焦虑得很。左看右看,还是房产摸着放心,买着省心。

  “2007年以来的房价涨幅刺激着他们,2009年的房价跌而反涨更是让他们坚信房价即使跌,也是跌后涨得更快。这些近阶段仍置业的投资抵通胀的消费者,我称他们为‘投资刚需’”。

  章惠芳说,这些人可能对投资回报并不是那么看重,只要跑赢CPI就可以,所以到最后也不管什么地段什么户型,价格能承受,买了再说。

  则非也认为,虽然房价有泡沫,但房子是实在的,所以还是要买。因为房地产泡沫实质上是整体经济或体制的泡沫,而整体经济或体制的泡沫,短期内是不会破灭或改变的,所以不用为了房产的泡沫而不去买房,反而是该买的,因为房子是抗通胀的。

  “泡沫可能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对于泡沫我们应该去利用,而不是回避,所以该买房的应该买,而不是不买。”他说。

  明年房价还会涨吗

  虽然年底楼市有回暖迹象,但据此认为明年房价会涨,可能也是过于乐观。因为楼市的政策面和市场面,近期都没有发生变化的可能。

  对于政策,此前有观点认为,可能会有松动的变化。但中国社科院的这份报告,不管泡沫的量化准不准确,至少让我们都知道了泡沫的严重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目前一系列的调控政策,绝不会松动,而且可能会更为严厉。房价保持平稳,可能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所以,2011年的房价难有起色,应是情理之中的事。

  泡沫说,也应该引起投资性需求的警惕。很显然,房地产已经不再像前几年那样有投资价值了。银行按揭首付比例提高、贷款利率大幅度上扬,可以利用的银行杠杆作用已经大不如前,加上转让环节税费优惠取消,投资房地产,已经没有那么有吸引力。这个时候,说不定黄金、其他大宗消费品的投资回报率,可能还要更高一些。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要涨。在绿城中国2010投资者恳谈会上,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杭州的地价已经稳健上扬,加上通胀因素引起的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的上升,所以房价依旧会保持在一定高度,成本不可能高于售价。(记者 吴彩萍)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