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式花园住宅整体平移57米:让老房子穿鞋走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欧式花园住宅整体平移57米:让老房子穿鞋走路
2009年04月15日 09:4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天蓝色的塑料皮把工地围挡得严严实实,引得一些路人透过缝隙向里张望。大片盖着红瓦低坡屋顶的民宅曾是这个繁华街区的标志。如今,在这片占地6.3万平方米的工地上,拆得只剩下最后一幢建筑。

  这幢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20年,曾经是上海颜料巨贾邱信山、邱渭卿兄弟的家。89年前,两幢完全按同一式样建造的欧式花园住宅,像《红楼梦》里的荣宁二府一样,在此比邻而居。据说,邱氏兄弟爱养鸽子。每天清晨鸽子出笼时,威海卫路(今威海路)上空呼拉拉一大片,天空也被遮去了半边。

  现在,这里已变成上海市静安区大中里地块的施工现场,半空中只剩下橙色的吊车挥舞着铁臂。根据开发商不久前公布的计划,这幢孤零零的老宅将带着89年前铸就它的所有砖头瓦块,还有它厚重的历史,被整体平移到57米外的威海路上。

  消息公布之后,很多人好奇,施工单位将如何挪动这个总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开发商回答:具体施工方案还在论证中。

  同济大学建筑物移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蓝戊己,作为专家参与了邱氏老宅的平移论证会。在他看来,建筑物的平移技术在中国已经相对成熟,只要做到对建筑的结构了如指掌,并对建筑进行适当的加固、保护,就能确保建筑安全“行走”到指定位置。

  在拆除与保护之间,“平移”这项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作为保存古老建筑的折中办法。

  放在盘子里的蛋糕

  邱氏老宅能否平移成功,目前不得而知。不过在上海,老建筑搬家早有先例,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上海音乐厅。

  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音乐厅是最早由华人设计的欧式建筑之一,占地近13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馆的面积,总重量5850吨。2003年,为配合延安路的拓宽,也为了让毗邻高架路的音乐厅不再受到来往车辆袭扰,上海市政府决定,朝东南方向平移音乐厅,距离66.46米。

  说起建筑物平移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先挖地三尺,割断建筑物与原有地基的联系。然后通过顶推、牵引等技术手段,使平移物体到达预定位置,最后把上部结构与新基础连接,使其成为永久性的建筑。

  然而,要平移一幢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其难度要比移一幢十几层高的楼房大得多。作为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的负责人,蓝戊己直到6年后的今天仍然感叹:“即使凭借当下的技术手段,上海音乐厅仍然称得上是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

  早在招标阶段,蓝戊己就对音乐厅的结构做过周密的调查。一份早年的设计图显示,音乐厅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这被看做能够平移的基础。不过,通过超声波分析水泥硬度发现,经过70多年的风雨,混凝土已经达不到当初的使用标准,9根立柱严重炭化,也难以承载音乐厅的重量。

  另一个问题是,整个二楼的观众席都是悬空的,中间没有柱子支撑,所有的重量都压在两根横跨东西的钢横梁上。横梁有近30米宽,这么大的跨度,如果缺少稳固的支撑,平移时稍有偏差就会变形。

  据蓝戊己回忆,当时,一位从17岁开始就在音乐厅工作的老人,被人们搀扶着来到施工现场,说要看音乐厅最后一眼:“否则倒下来,就再也看不到了”。

  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工程师们首先想到的是加固。他们把钢条固定在音乐厅的穹顶上,纵横交错形成一个内部的网状结构。蓝戊己解释说:“这就像雨伞的骨架一样。如果柱墙向内倾倒,就产生支撑力;若向外倾倒,便产生拉力。”

  与此同时,施工人员在音乐厅的下部,用混凝土浇筑了一个巨大的网格状底座,以承担整个音乐厅的重量。最终,这个庞然大物像放在盘子里的蛋糕一样稳当。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