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买家钟情深圳豪宅 涨价仍热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地产买家钟情深圳豪宅 涨价仍热销
2009年06月05日 10:48 来源:深圳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深圳楼市变化的速度令很多人大跌眼镜:继首次置业和改善型需求释放之后,5月以来,一股投资浪潮开始席卷深圳各高档住宅小区和豪宅楼盘,导致出现了普通住宅销量下滑,豪宅成交节节高的现象。记者调查发现,受到下半年全球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来自外地和深圳本地的投资行为重新活跃起来,火力更是集中在深圳地段较好和素质较高的各类高端物业上。

  不过,相比2007年楼市的疯狂,今年的投资客既热情又理性,对物业精挑细选,不再盲目孤注一掷,更多是为了规避通胀带来的损失,兼改善自住功能,不似2007年纯以追求短期房价上涨赢取利润为目的。

  豪宅涨价热销

  高端物业近来继续涨价,但与普通住宅销售下滑不同的是,仍然比较热销。据了解,华侨城、香蜜湖等豪宅片区的房价5月份又涨了一成左右,仍供不应求,两个月内涨价一两百万元转售的房产并不少见。而在后海片区,有楼盘5月底开盘当天坐地起价,每平方米从2.4万元涨到2.9万元,但仍供不应求。中信红树湾5月份推出60套房,均价3.2万元/平方米,实现当天售罄收金4亿元,单套房的总价也在600万元~700万元。浪琴半岛顶层一套371平方米的全海景豪宅单位,成交价已达1800万元以上。

  进入5月,无论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市场,购房者的投资比例都在增加。记者日前在蛇口一自称“深圳唯一拥有270度海景”的高档在售楼盘看到,前来看房的人络绎不绝,除了一家老小一起来看房的,还有一些香港投资客,并大谈未来升值前景。

  以浪琴半岛为例,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售楼处持护照来咨询购房的人多了,做贸易、有海外生活经历的人也多了。浪琴半岛今年2月以前并没有纯投资客的情况,但目前纯投资客大约占到10%左右。与此同时,随着“限外令”解禁和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出台,香港人及珠三角地区前来投资的客户明显增多,比例占到了该楼盘购房总量的20%。

  深圳中原地产已发布的报告显示,4月份购买二手房的目的是投资或自住兼投资的比例为15%,环比3月份增加了5%。该公司经理李耀智表示:“相对于第一季度,4、5月份买房子的人群中,投资者的数量明显有所上升。估计5月报出来时,投资客比例还会增加5%以上。”

  随着投资客的加入,深圳5月楼市量价齐升。数据显示,5月份全市成交住宅77.59万平方米,逼近3月份的高峰值,环比增加4%,而成交均价方面,今年1~3月,全市一手住宅成交均价在11000元/平方米左右徘徊,4月上升到12381元/平方米,5月则为12902元/平方米,连续三月持续回升。

  为“避险”而投资

  为何在实体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多数人都对楼市“小阳春”持续性不抱太多期待的时候,深圳楼市却在上演“大阳春”的前奏?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出现的投资客以改善型自住兼投资为主,也有不少长线投资者加入。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在博客中表示,“人们现在考虑的,是用房地产作为储存财富的工具,是否会比其他方式更有利。所以即使当人们的收入因经济衰退而无法上升时,也会考虑入市买房,是储存财富模式的转移,为过去的积累着想,与当前收入升跌没有太大关系。”

  据了解,在国外资金低利率或是零利率的情况下,拿美元、日元、港元等来买人民币资产成为一种选择,特别是保值升值能力相对较好的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产。深圳房地内参总经理尹香武(半求)表示,目前投资楼市并无太多赚钱效应,投资者主要是出于逃避通胀带来损失的“避险”行为。半求认为,在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的同时,国内的资产便会面临重新估值,楼市和股市将会出现一波牛市行情。一般来说,来自外地和海外的购买力较强,一般都会选择豪宅,保值升值能力相对较好。而本地投资者资金实力相对较弱,选择中小户型为主。

  众厦地产总经理助理林晓华表示,众厦代理的几个楼盘也出现了大批内地客购房的现象,他认为这一方面说明部分内地企业投资回报率降低,使部分制造业资金流向一线城市持有物业,另一方面,深圳综改方案出台后,内地资金对深圳发展前景看好。“相比上海和北京,深圳房价目前仍是相对较低的,1~5月的成交均价为11840元/平方米,吸引了外来资金。”林晓华预测,龙岗片区和南山后海片区的楼市,将会遭到外来资金的注入。因为目前龙岗片区的房价在8000元/平方米,与关外其他片区相比形成价格“洼地”,而后海片区由于定位高端,3万元/平方米的均价,相比上海北京等城市的豪宅价格,仍然不算太高。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