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变迁 广州人均居住面积增十倍(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60年变迁 广州人均居住面积增十倍(2)
2009年08月24日 08:41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经过多年战乱,广州的房屋破坏严重,加上占有的不合理,新中国成立前广州全市12万多居民住在2万多间低矮、阴暗、破烂的小木屋和茅棚里。还有约1.5万户、约7万水上居民祖祖辈辈长期漂泊在珠江河面上的小艇中。

  解放初期,国家的经济力量有限,不可能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住宅建设,只在旧工业区的周边和旧城区的边缘兴建一些简易平房。

  很多内部设施都非常简单,没有厨房,没有厕所,几户人家挤在一个套间,父母睡客厅,儿女睡阁楼,那是平常的事。

  那时还是英雄母亲的年代,人口增速大大快于住房建设的增速,广州的人均居住面积下降。从1949年一连下降了12年,人均居住面积从原本不宽敞的4.5平方米持续下降到2.76平方米的最低点。之后,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人均住宅面积开始缓慢回升,到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依然只有3.82平方米。

  这期间,广州住房最大的变化是,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国家专门拨款1200万元,解决了5万水上居民到岸上安置。

  口述:你是“厅长”我是“阁王”

  1945年出生的周汝铮对房子的最初记忆,是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砖瓦房。这是妈妈单位从民居那买来给员工住的房子,一家人挤住一间,单位每月从员工工资中扣除1元钱当房租。

  那时家家户户的经济条件都差不多,家里也没多余的家具,一块木板也就是一张床,家家户户都有“厅长”,家家户户都有“阁王”,日子也就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地过着。

  1960年,15岁的周汝铮参加了工作,在一家氮肥厂做学徒。他终于离开了拥挤的家,住进了集体宿舍,在远离父母的地方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床”。这间10来平方米的宿舍中住着4个人,和现在中学生住宿条件差不多。因为都是年轻人,生活起居会更加方便,“条件比起家里,已经好很多了。”

  1968年,23岁的周汝铮要成家了。母亲托朋友帮他找了一间8平方米的平房,也是几家人共用厨房,没有独立的厕所,上厕所的话要走10分钟的路程,因此家家户户都备了马桶。这间房子以每个月2.8元的价格被周汝铮租下,这一住就是19年。

  1949~1978

  广州人均住宅面积仅有3平方米左右

  小小的一本房产证,承载着所有人的居住梦想。从薄薄的一张纸,到各式各样印着国徽的、具有防伪功能的红本本绿本本,唯一不变的是对家的期盼。新中国建立60年的风风雨雨中,广州从人均居住面积不过三四平方米,到如今的二十平方米;从三家之口挤在七八平方米空间的“鸟笼”,到如今厨卫齐全的舒适套房;从一辈子的房客到名正言顺的房东;从论资排辈才能等上的公房,到只要有钱谁都可以买卖的商品房;我们的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宽敞、越来越温馨。而今在万元房价时代,新一代年轻人一边做房东一边当房奴,沉重的债务和家庭的甜蜜相纠葛,让人既爱又恨。

【编辑:胡俊英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