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评说房地产市场乱象:盖楼不如倒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百姓评说房地产市场乱象:盖楼不如倒地
2009年12月11日 13:57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年来,楼市及房价,成为大多数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特别是在即将过去的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地的楼市价格却逆市上涨,一路飙升;开发商们在成交量明显萎缩的行情下拼命拉抬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缝隙中疯狂囤地,地价不断刷新的同时,大量“问题地王”浮出水面。临近年底,一些开发商又纷纷导演起“捂盘”闹剧……风云诡谲、乱象丛生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给国计民生带来了怎样的困顿与伤痛?

  乱象之一:疯狂的房价

  中国的房价有多疯狂?据媒体报道:今年9月,深圳新房成交均价达到创纪录的20940元/平方米,比2月份上涨94%;而在北京城区二三环内,每平方米房价已经攀升到二三万元甚至更高。有数据表明,今年11月,北京的房价收入比为30倍,租售比更是高达1﹕600。

  在这一系列惊人的数据背后,是一些地方政府“卖地财政”结出的恶果以及房地产开发商的滚滚暴利,是广大老百姓无法承受的生存压力,是房地产业畸形发展的不良征兆。

  近年来,出让土地收益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于政府来说,地卖得越多,“手头”越活;地价卖得越贵,收益越多。一些地方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搞政绩工程,不切实际地加大原有住房的拆迁规模,其目的就是增加住房的刚性需求,继续抬升房价。

  就像江苏读者吴学安所指出的:对于房价的快速攀升,房地产商、银行和地方政府都是乐见其成的,它们之间已经结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链。

  安徽读者王旭东认为,对于房价暴涨,一些地方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政府对于“经营城市”、“出售土地”的冲动,为房地产与地方政府结盟提供了可能。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在土地征用、地皮出让、工程项目中的腐败行为,更成为这种联盟关系的黏合剂。

  江苏读者杨国栋表示,目前的高房价在很大程度上透支了购房者的消费能力,无论是节衣缩食买下新房的还是努力筹钱准备买房的,人们普遍不敢花钱。房地产市场看似繁荣了,可其他一些产业却因消费者捂紧钱包而损失巨大。

  也许有人会说,高房价是市场经济所为。果真如此吗?江西读者魏文彪认为:当前出现的房价畸高并导致中低收入家庭普遍无力购房,并不是由于房地产实行市场化所造成,在很大程度上恰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受到诸多非市场化因素的干扰而出现了扭曲,比如部分地方政府为抬高地价而不遗余力地助推房价等等。所以,解决房价畸高与中等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并不一定非要摒弃房地产市场化道路,而应当大力深化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剔除其中的非市场干扰因素,让房地产市场回归真正意义上的市场。

  乱象之二:“盖楼不如倒地”

  据业内人士爆料:中国大约有1/3的房地产开发商是从来不盖房子的,靠囤地倒地牟利。

  在地产界,“盖楼不如倒地”早已成为业内不争的事实。某著名地产机构研究显示,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投入房地产市场开发的土地大约31亿平方米,截至2008年底,实际开发仅19.4亿平方米,还有近12亿平方米的土地闲置。另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国内10大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储备规模超过3亿平方米。其中,最高的土地储备为151年,最低的为2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独有的“囤地”现象,催生了“只倒土地不盖房”的开发商,被人称为“畸形房地产市场结出的怪胎”!

  而有资本囤地的大多数都是上市公司,他们通过高价拿地继而拉升股价,接着配发新股,大量圈钱,再用于买地。如此循环,开发商做到了房市和股市的双丰收。而整个房地产市场,也就沦为资本的游戏场,房地产业少了真正建房的,仅剩下地产了。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