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评说房地产市场乱象:盖楼不如倒地(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百姓评说房地产市场乱象:盖楼不如倒地(2)
2009年12月11日 13:57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开发商囤地引发市场主体的不正当竞争,大大加剧了土地市场的价格泡沫,直接导致住房供求关系紧张、助推房价上涨。然而,在现有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下,开发商的“囤地”现象却愈益严重。

  安徽读者徐经胜指出:一些政府部门的纵容甚至直接插手,是一些开发商猛炒地皮的真正动因。尽管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二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但是,对于这样一个规定,现在又有多少开发商当回事呢?与其说开发商不把这样的规定当回事,倒不如说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没把这样的规定当回事。正是由于政府部门的疏于监管,才造成了开发商有恃无恐囤地炒地。

  福建读者彭兴庭认为,根据目前的惯例,对土地闲置费,一般为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转让时土地使用权评估价格的10%左右。这点费用,对于暴涨的土地市场,无异于九牛一毛。更令人担忧的是,政府在炒地过程中,也是获利者之一。抛开其中的腐败不谈,就政府而言,一方面,他们可以从中获得丰厚的土地闲置费;另一方面,二级市场中土地价格的炒高,对于土地一级市场中的惟一出让者——地方政府来说,也无疑是利好多多。开发商与地方政府在这个利益链条中,就是一个攻守同盟,在这种情况下,房价焉能不涨?

  本刊不少读者认为,如果没有有关部门的纵容和默许,开发商怎敢触犯法律的底线,大规模囤地?众目睽睽之下,大量的地块又如何能囤得起来?显然,在开发商囤地背后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甚至是钱权交易的腐败。

  福建读者孙瑞灼指出:要想遏制土地闲置现象,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一个具体、可操作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管理办法,明确土地闲置的监督责任主体、对象和具体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责任人监管不力、渎职失察的责任追究办法,对闲置的“地王”更要加大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制度,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比如,什么叫土地闲置一年?是从发土地证,还是从发开工证算起?动工一小部分后一直停工,算不算闲置等,都必须进一步予以明确。如果土地闲置超过二年未被收回,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应受什么处罚?如此,看哪个开发商还敢“只倒土地不盖房”?

  乱象之三:捂盘惜售

  一方面是多年积累的大量商品房闲置(据报道,京、沪等地一些商品房的空置率高达50%);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却极力制造房源紧张的虚假现象。时近年底,上海、广东、山东等地纷纷出现开发商捂盘惜售的情形。这类利用制造虚假信息炒卖房号、捂盘惜售,以期哄抬房价的卑鄙伎俩,早已为国人所不齿,却不失时机地一再重演。

  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要求及时查处开发商炒卖房号、捂盘惜售、囤积房源等违法违规行为,显示出政府规范房地产销售行为的姿态,但实际效果究竟怎样?看来难以令人乐观。

  就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捂盘惜售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就明确指出,对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恶意炒作、哄抬房价的房地产企业,要加大整治查处力度,情节恶劣、性质严重的,依法依规给予经济处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2007年,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房地产交易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囤房惜售、哄抬房价、合同欺诈等行为都被列入整治行动的重点打击对象。

  然而,现实中往往是刚性的法规敌不过人治的软环境。

  湖北读者叶祝颐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对捂盘行为缺乏明确的处罚细则,再加上不少地方政府沿袭房地产财政的思维惯性,不愿意打击违规开发商,更不愿意平抑房价,导致对捂盘惜售的打击“雷声大,雨点小”,问责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相关规定最终被证实是一纸空文。再比如,最近南京市出台规定,对开发商捂盘最高罚款1万元,引起舆论一致炮轰。对此,有论者尖锐指出“罚款1万元是捂盘动员令”。罚款标准过低显然难以遏制开发商的捂盘冲动,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抖落一地鸡毛。

  那么,开发商捂盘是否能达到他们所期望的效果呢?福建读者陈英凤认为,目前经济增长形势并不支持房价上涨,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也不支持房价上涨。其次,目前的房价已经虚高。当前楼市的根本矛盾在于过高的房价与市场需求脱节,老百姓感觉房价过高,超出承受能力。而且,当前楼市还有大量闲置房等待市场消化,仅北京市闲置住房就高达1044.1万平方米。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如果不识时务,还采取炒作、捂盘的老办法,只会让楼市“雪上加霜”!

  叶祝颐建议,要遏制开发商捂盘惜售、囤积房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能发出一份缺乏可操作性的通知就万事大吉,而应该制定明确而严厉的处罚规则,并提高执行力,从经济上让捂盘惜售的开发商得不偿失。对于开发商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只要查证属实,就启动问责处罚程序,罚他个倾家荡产,从而督促开发商用正常的销售手段运作房产市场,也让消费者走出无休止涨价预期的恐慌阴影,逐渐回归购房理性。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