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业老大“巅峰对决” 万科能否稳坐龙头宝座(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地产业老大“巅峰对决” 万科能否稳坐龙头宝座(2)
2010年02月10日 09:48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金之累

  不过,在绿城兴致勃勃地向地产业龙头宝座发起冲击时,一个可能致命的软肋或许会成为其梦想的拦路虎,这个软肋曾在2008年一度危及绿城的生存,那就是资金。

  几个数字可以描述出绿城激进策略背后的压力:2009年,绿城总销售金额中归属于集团的权益金额为人民币334亿元,而当年绿城通过招拍挂方式花费的拿地金额大约为313亿元。这意味着,去年绿城回笼的资金几乎全砸在新增土地储备上,而开发这些土地的巨额资金恐怕又需要宋卫平施展他的财技了。

  在1月底,宋卫平已经施展过一次财技,借道平安信托获得了13亿的委托贷款和2亿元的股权出让款。不过,这笔资金的利息也颇为可观:该笔委托贷款期限为自信托成立之日起的12个月,除非例外,可以延长三个月,若不延期,利息将按10%×15/13初始年利率来计算,年利息率约为11.6%。

  但对于万科而言,资金压力显然要轻松很多。薛建雄指出,从表面上看。万科前期土地储备较多,去年拿地相对较少,而且高成本的地王拿得少,所以现金压力相对较小。而绿城是去年底,在地价最高的时候拿的大量地王,所以相对资金压力最大。至于另一个有力竞争者保利地产,尽管其也经常拿地王,但随着之后地价的上涨压力相对减轻,加上保利是央企,在政府层面的融资能力最强,所以三者之中,保利的资金压力可能是最小的。

  林晓华则认为,如果2010年依然是房地产牛市,则绿城可保持高增长;如2011年市场下滑,绿城可能面临销售量的萎缩,加之其在港上市,再融资能力不如内地上市房企,资金链可能面临考验。

  而2010年房地产政策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卡住了开发商资金的脖子。在这种状况下,是高歌猛进者获胜,还是稳健前行者占优,一切仍存变数。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在绿城的锐意挑战下,巅峰对决不过刚刚开始。

  中证地产评论

  踏准节奏才能称王

  作为资本驱动型行业,房地产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要素资源的掌控力以及对市场形势的判断力上。一家成功的房企,必然能在调控变局与市场趋势间,寻找两种能力的平衡点。2009年房地产市场的火热,成就了一批“激进扩张型”房企实现业绩爆发,也让行业竞争格局出现了许多微妙的变化。但是,2010年后,政策收紧“先期而至”,楼市调整概率也在加大,此时,谋求业绩提升的房企,更应踏准扩张的节奏。

  对于房企而言,每一轮市场调整都意味着行业的洗牌,每一波行业景气都将催生一批领军企业。在2008年市场大调整中资金链濒临断裂的绿城、恒大等企业,经过2009年后,迅速跻身房地产第一集团行列,并拉近了与行业老大万科的差距。而在土地储备方面,保利、中海等公司的扩张势头也明显快于万科。

  业内专家指出,市场格局演变的背后,是各大房企对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的争夺;而驱动市场竞争和要素争夺的动力,则是在宏观调控预期下,房企自身的应对策略以及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具体来说,便是现金与土地的不同匹配。

  当预判市场形势趋热时,房企对土地必然会趋之若鹜;而预判市场形势趋冷时,房企经营便转向“现金为王”。这在2008-2009年的市场风格“大转换”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不过,市场的机遇永远只给那些具有“先见之明”且准备充分的企业。

  如果说,2009年的房地产“大牛市”出乎预料,业绩大爆发的房企多少有点“撞大运”的感觉。那么,未来房地产市场理性回归后,房企如何实现对资源的合理掌控、如何研判市场,就更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缺乏对市场正确预判的扩张是盲目的,2006年顺驰资金链断裂就是前车之鉴。而保守预判形势,则可能错失资源掌控良机,2010年后万科便存在老大地位不保的“隐忧”。显然,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已经深刻影响到房企的进退取舍。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愿意看到的是伴随业绩提升的规模扩张;因此,上市房企倾向于“融资囤地冲规模”;但是,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可能更愿意看到形成一种持续增长的生意模式。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的看法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土地并不是房企的核心问题,关键是品牌和商业模式,房地产公司的未来持续能力在于土地储备价值的持续供应能力,而不仅仅是土地面积的供应能力。”

  虽然从长期来看,我国的房地产业仍处于繁荣期,但市场的调整和波动仍需要在扩张中加以防范。去年,许多房地产上市公司借资本市场大举拿地,蕴含的风险不言而喻。“牛市不常有”,在常态市场及政策调控中,保持对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风险的高度警惕,才能把准扩张的节奏,这或许是比融资和拿地更重要的竞争力。(林喆)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