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机器人保姆”10年后进家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新世博

工程院院士:“机器人保姆”10年后进家庭

2010年10月22日 15:26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人气爆棚的美国影片《盗梦空间》展示了多层梦境、现实与梦境交织的奇幻世界,这种梦境世界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就能出现在机器人身上。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做客“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在世博园里向观众讲述人工智能的奇妙世界。

  机器人能存梦难“造梦”

  今年,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先进的“睡眠觉醒”智能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可以像演员演戏那样,将人在睡梦的活动呈现出来。美国科学家表示,未来很可能出现能够精确记录人的梦境的人工智能技术,到时人们就能像保存照片一样保存睡梦了。对此,不少人工智能迷猜想:未来机器人能否成为“造梦师”,像《盗梦空间》里上演的那样,设计虚幻世界,编织层层梦境?

  郑南宁院士说,人工智能简而言之就是设计电脑程序,创造出能模仿人类思考或行为方式的机器。现阶段机器人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但大多是模拟和重现,很难具有创造力。所以,提前植入“梦想插件”,机器人可以借助脑电图、核磁共振等捕捉并模拟“睡梦空间”,但不可能编造“美梦”请君入瓮,无法真实上演“盗梦空间”。

  人工智能无法代替人脑

  “机器能够理解人的语言、表情还有动作姿态等,但电脑不可能捕获人类所有的情感、知觉和创造性。”郑南宁院士表示,在现阶段或者可预见的将来,再先进的人工智能也无法代替人脑。

  随着超级计算机的峰值纪录不断被刷新,计算机的复杂数值计算能力早已远超人脑。据悉,日本正在研发世界上最快的超级电脑,计划每秒钟运行1万万亿次,2012年完工。“电脑最擅长的是计算领域,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感知信息的处理,人工智能有时还不如一个婴儿。”郑教授说,婴儿很容易就能辨别出母亲的脸和声音,机器人却束手无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讨论问题、阅读报纸等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于机器人来说,理解起来却非常困难。

  “机器人保姆”10年后进家庭

  在日本馆,机器人保姆、护理机器人等家用机器人引起游客关注。“打扫卫生、护理等家用机器人,10年左右时间会进入家庭中,成为正式的‘家庭成员’”,郑南宁院士说,社会逐渐老龄化,目前全世界正在研究针对老人护理的计算机,主要突破是设计面对面与老人交流的“情感程序”。

  有一部科幻电影《瓦力》,说的是一个计算机爱上了另一个计算机的故事。未来是否会上演此类剧情?郑教授表示,计算机由人来设计,目前进行的研究是试图让机器人具有人的情感,所以今后机器人也可能分出男女性别,或者像人类那样“谈恋爱”。“人与机器的相处、机器与机器的交流,这种现象在未来是会出现的”。

  郑南宁院士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类对自身的了解;人工智能最大的瓶颈在于人类对大脑的了解还知之甚少。“如果人类彻底了解了自己的大脑,或许这个星球上就不存在人类这个生物了。人也在不断进化,所以很难预测再过几百万年或者上千万年以后,地球的生物会是什么样的形态。”(彭薇)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世博会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