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新世博

光明日报:上海世博会传播的人文思考并没有谢幕(2)

2010年11月11日 10:53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三)

  在上海世博会临近结束的时候,智利馆安放了一件特殊的展品——参与智利圣何塞铜矿救援的救生舱“凤凰一号”。这个仅能容纳一人的“生命胶囊”,将33名矿工从地下700米深处营救出来,创造了人道救援的奇迹。

  以世博会主题变换的逻辑看,“凤凰一号”具有的象征意义再清晰不过了:每一个生命都无比珍贵的,对于生命的尊重乃是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

  对人及其生活方式的关注与思考,是世博会的大势所趋,而上海世博会也从不吝啬篇幅来展现这一主题。并且,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条件下,这个方面的探求除了细节上的渗透,还有大手笔的铺陈。

  “生命阳光馆”是上海世博会中一个很特别的展馆。比如,在一个体验区中,周遭完全黑暗,参观者戴上眼罩,拄着盲杖,仅靠嗅觉、听觉和触觉感知鸟语花香。这样的“黑暗之旅”,与一般场馆的五光十色大异其趣——人们不是看看而已的旁观者,而是可以感同身受的真实体验者。

  作为世博会历史上首次设立的残疾人馆,生命阳光馆不只将残疾人的痛苦看成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不幸,更将之视为人类共同的苦痛。在全球60多亿人口中,6.5亿是残疾人,他们的生存状况,关乎人的尊严,也关乎社会的公正与进步。因而,当上海世博会让那些残缺的生命与普通人共享阳光时,人之为“人”的高贵与价值也淋漓尽致地凸显了出来。

  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联合馆,人们看到了曾经“湮没在城市中”的“看不见的风景”——城市难民的生活。在摄影师的黑白镜头里,那些阴暗杂乱的角落,残败破旧的屋子,痛苦无助的眼神以及拼尽全力的挣扎,极具震撼力。与声光电交相辉映的展览不同,这些静默的镜头,以一种特有的力量带给人们无尽的省思。

  现代社会的构造,如同高楼林立的城市一样,规模宏大,极端复杂,个人在其中往往显得渺小而无足轻重,甚至可能异化为一个个可以随时更换的零件。在科技使人类越来越拥有强大物质力量的时候,这是人作为个体和共同体面临的危机和困境。

  毫无疑问,上海世博会极为重视这样的危机,也着力尝试破解这样的困境。因而,《上海宣言》开宗明义:“我们高度认同,必须重新审视城市化过程中人、城市与地球家园的关系。……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带给人类丰富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

  城市,其实就是我们,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人。“我们”不只是一个个填在统计表里的数字,也不只是一群群被政策规划的对象,而是鲜活的生命。“我们”每个人应是衡量社会的尺度。无论是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还是环境污染、资源紧缺,抑或是城市贫困、文化冲突,一切问题可以名之曰“全球性问题”,但归根结底都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人去遭遇。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世博会更多地重视和探讨了人的权利、生存环境的改善以及人类共同体的平等与和平。这是“以人为本”的潮流所向,也是问题解决的终极所在。

  上海世博会已经谢幕了,但由此而传播的人文思考并没有谢幕。以“人”字形象构思的海宝,依然微笑着,依然传递着关于“人”的故事和精神。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世博会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