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申博大约经历四阶段 最大困难在于缺乏经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上海申博大约经历四阶段 最大困难在于缺乏经验
2010年01月21日 14:46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七年前的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蒙特卡罗举行的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大会以投票方式决定: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从1999年开始的三年申博,经过激烈的竞争终于成功了。从1851年第一位中国人参加伦敦世博会开始的中国人民百年期望终于实现。

  盼望已久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还有100天将正式开幕了。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的新年贺词中,热忱欢迎五大洲的朋友们参加上海世博会,共襄盛举,共同谱写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新篇章。1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考察世博会筹办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是全面做好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的总动员令。我们深感振奋和激动。

  七年前的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蒙特卡罗举行的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大会以投票方式决定: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从1999年开始的三年申博,经过激烈的竞争终于成功了。从1851年第一位中国人参加伦敦世博会开始的中国人民百年期望终于实现。

  我当时作为上海申博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承担了日常申办的工作。有幸作为申博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实践者,在世博会即将胜利开幕的前夕,回忆那段难忘而艰巨的申博之路,既非常感慨,更感到十分光荣。

  世界博览会是世界各国交流和展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成就的最有效场所。中国申办世博会,就是希望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探讨人类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谋求共同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世博会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水晶宫的设计、1889年巴黎世博会埃菲尔铁塔的建成,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原子球”建筑的创意,“一切始于世博会”,尤其是1933年世博会以来每届世博会倡导一个主题,使世博会成为开辟一个新局面的起点。但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对世博会的兴趣逐步减少,这期间的世博会大部分规模并不大,出现了韩国人所宣称的“最近70年举办的18届世博会,有14届是在中小城市举行的”的状况。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7000万人次参观者、5.28平方公里世博会场地面积等承诺,保证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对世界博览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在投票当天表示:“今天,世界诞生了伟大的希望!”

  一、申博成功 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早在20世纪80年代,陈国栋、汪道涵等上海市老领导就曾考虑申办世博会。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上海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上海终于抓住申办的历史机遇,1998年底,市领导要求上海外经贸委就申办综合类世博会进行调研,1999年初申博工作正式启动,申博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准备申办方案阶段

  1999年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在市外经贸委呈报的 《世界各城市申办2010年世界综合性博览会的情况》上批示:“争取承办2010年世博会”,标志着申博的开始。同年5月31日,市政府决定成立世博会申办工作筹备小组及办公室。

  这一阶段,落实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组织领导。2000年3月17日,国务院批准成立“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申办委员会”,吴仪国务委员担任主任委员,同时,6月,上海市政府成立上海市申办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承担了课题研究,广泛征求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以“城市”为本届世博会的主题;上海市科委、规划局编制了以浦东黄楼为主、松江为辅的场地方案;上海申博办组团考察了有关国家,收集了大量信息,并与国际展览局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申办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中国是第一个向国际展览局递交申请书和申办报告的国家。1999年12月8日,中国驻展览局代表刘福贵在国际展览局第126次大会上首次以口头形式正式提出申办2010年世博会。2001年5月2日,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向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先生递交由外交部长唐家璇签署的申请函。2002年1月30日,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代表中国政府向洛塞泰斯先生递交中国上海申办报告。第一册正文前是江泽民主席和朱基总理的支持信,第二册是场馆设计报告,第三册是对报告正文的详细阐述,三册共830页、15万字、400多张图片,是中央和上海市有关部门、院校学者200多人历时8个多月的努力成果。国际展览局对报告的评价是:计划可行、质量卓越,无愧于一届伟大的世博会。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