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呈现一个怎样的“中国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呈现一个怎样的“中国梦”
2010年03月30日 17:36 来源:浙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

  像我这样改革开放的一代,关于博览会的启蒙知识,大部分来自广告。尤其是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那些年里,几乎便是所有国货名牌的广告专用前缀,把张裕、茅台、汾酒、五粮液、泸州老窖、祁门红茶、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宣威云腿、金华火腿乃至天津风筝等一网打尽。万国博览会成为诸多著名品牌的免费广告,这些著名品牌也成为万国博览会的免费广告,双方互惠互利。

  当年美国率先承认袁世凯政府,袁世凯对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报之以琼瑶,专门成立了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征集了十万多件参审展品,以便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大国崛起的形象。

  博览会颁奖等级分为六种:大奖章、名誉奖章、金牌奖章、银牌奖章、铜牌奖章、鼓励奖。整个巴拿马博览会评出25527个获奖产品,其中实发奖章20344枚,奖状25527张,中国展品获奖章1218枚,在31个参展国中居于首位。万国博览会和吉尼斯世界纪录、剑桥名人录等,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快捷方式。要在钢铁产量上超英赶美,难度太大。相对而言,进入万国博览会、吉尼斯世界纪录、剑桥名人录,无疑轻松许多。

  博览会成为朝野上下共同关心的话题,不是民国初年的一时兴起,而是晚清以降的保留节目。

  1851年,伦敦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这被视为世界博览会的开端。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曾经谈及此事。当时的清朝,只有极少数士大夫睁开眼睛看世界,更多的则在天朝上国里昏睡。这种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的状态,注定清朝不太可能派出官方代表去参加一个“蛮荒之地”的世博会。

  在一幅描绘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幕式现场的画作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身着清朝官服的中国面孔。他是何许人也?这位人称“希生广东老爷”的中国面孔,来自当时停泊于泰晤士河畔的中国船只“耆英号”。他为何身着清朝官服?这是英国画家的想象,还是他购买的冒牌制服,无从得知。“希生广东老爷”参加这次博览会,不可能得到清朝政府的授权,这是可以确定的。严格说来,“耆英号”甚至很难算做中国船只,因为是一位英国人购买了它。

  另外一位远在上海的广东人徐荣村,成为世界博览会中国参展第一人,他挑选了12包“荣记湖丝”送至伦敦。当时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呼吁上海商界为博览会选送展品,可是只有少数商人响应,徐荣村就是其中之一,或者是唯一的一个。

  清朝第一次派遣自己的代表参加世界博览会,要等到1876年。时任宁波海关文案,年仅34岁的李圭,奉总税务司赫德派遣,从上海乘船经日本到旧金山,然后乘火车到世博会所在地费城。他狠狠地利用了这次公费旅游的机会,不仅顺道参观了华盛顿和纽约,还不太顺道地游览了伦敦、巴黎,取道里昂,马赛,经地中海、红海、印度洋,最后返回上海,历时九个月,行程八万里。不过,他没有把公费旅游的时间用在异性按摩或者参观赌场上,回国后也没有跟同事大谈“兄弟在美国的时候”,而是休假一年,认认真真地写了一本工作报告《环游地球新录》,详细介绍世界先进文化。这本书由李鸿章作序,海关总署出资印刷3000册,年轻的康有为曾经深受影响。一百多年后著名的《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1986年首版,2008年再版)收入此书,继续影响着中国。

  李圭在博览会上碰到中国留美幼童:“千千万人中言动自如,无畏怯态。装束若西人,而外罩短褂,仍近华式。”——他们是中国第一批海外留学生。李圭问他们从博览会中有何获益,幼童们回答,可以观赏大地之物、仿行新兴技术、增进各国友谊。这些幼童原计划留美15年,后来清朝政府以国家利益为由,提前强行召回。

  二

  博览会又称“炫奇会”、“赛奇会”、“聚珍会”、“聚宝会”、“赛珍会”,从这些命名可以看出,清朝政府依然把博览会的特长视为“奇技淫巧”。但很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士大夫逐渐把博览会视为“商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它关系到国家富强。

  还有一小部分士大夫,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博览会,开始探究博览会背后的技术、文化和制度。在今天很多网友看来,李圭撰写的见闻简直有些“崇洋媚外”,幸亏当时没有网络,否则他会被人肉搜索。李圭称赞西人造纸之法“工省事倍”,认为中国瓷器面临危机,西国从中国获得瓷器之后潜心研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今则不让华制,且有过之无不及之势”。他称赞美国的教育:“西学所造,正未可量”。他批评中国的性别歧视:“妇女机敏不亚男子,且有特过男子者,以心境而专也。故外国生男喜,生女亦喜,无所轻重也。若中国,则反是矣,有轻视女子者,有沉溺女子者,劝之不胜劝,禁之不胜禁,究何故欤?”

  到了19世纪晚期,虽然士大夫阶层依然不乏抱残守缺者,但愿意走向世界的不再只是一小撮人。被清朝政府派往欧洲的外交官陈季同,在一篇名为《万国博览会》的文章里,引用了一个朋友的信,这封信的内容几乎成为文章的主体,让人怀疑作者是否就是陈季同本人。当一个人不便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他常常会以引用的方式曲折地进行自我表达。这个匿名的朋友不仅具有良好的国学素养,还对西学有着近乎专业的训练。

  他称赞1889年巴黎世博会:“巴黎是个大都市,但在巴黎之内还有一个更大的城市,即所谓的万国博览会。”有意思的是,陈季同在文章开篇就否认了“大清官员凑份子前来参观埃菲尔铁塔”的说法,表示“他们的确来了,但各人费用自理,他们是来参观万国博览会的,自然也会去看埃菲尔铁塔”。不知道“费用自理”是什么意思,如果指自费,清朝政府的廉政建设值得学习。此处并非玩笑,在陈季同的另一篇文章《万国博览会的中国馆》里,他表示政府没有参加1889年巴黎世博会,是因为“所有的贷款都被投入到尽可能快速地拯救黄河决口所造成的水灾中去了”。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