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炒作大于需求(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炒作大于需求(2)

2010年10月25日 09:02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仅在9月30日-10月6日,流入新兴市场股市的资金规模就高达60亿美元,创下33个月高位。EPFR Global表示,在该时间区间,新兴市场股票及债券基金受惠最大,而大宗商品基金则紧追其后。

  首创期货分析师李青认为,伴随着美元指数连创新低,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然箭在弦上,大量资金闻风而动,涌入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全球流动性空前宽裕推高了商品期、现货价格。

  通胀预期助推大宗商品牛市

  与全球流动性泛滥一同到来的还有通胀预期的陡然升温。某期货研究所分析人士称,欧美国家的二次刺激计划将直接推高全球通胀率,尤其对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全面通胀时期已经来临。

  自今年7月底至10月中旬,短短两个多月,国际金价就从1180美元/盎司一路飙升至1386美元/盎司,国内金价接近300元/克。京城各大商场黄金柜台生意火爆,据媒体报道,有老年投资者到菜百公司不问价格要求买入1200克投资金条。一时间,黄金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的紧俏商品。

  专家表示,这主要是由于通胀预期导致,而黄金也是老百姓最容易参与投资的大宗商品。归根结底,还是大宗商品牛市烧热了国内黄金。

  事实上,不论是铜、铝、锌、锡等贱金属,还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甚至于棉花、白糖等农产品都出现了超级牛市,棉花、白糖纷纷创出上市新高,连往日不太受大资金关注的谷物类作物都出现罕见的涨停行情。

  更重要的是,国际市场上小麦、水稻等最基础的粮食价格也开始大幅上涨。有专家对此表示担忧,小麦价格上涨,可能会威胁到部分非洲人民的吃饭问题。

  东证期货研究所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陆兼勤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在2009年,金属和工业产品成为大宗商品涨幅领先的品种,而近期农产品涨幅突出。在他看来,这主要与“钱多”和“灾多”两大因素有关。

  据他分析,2009和2010年度全球受拉尼娜气候影响严重,多数粮食品种产量下降。而目前过多的货币引起了全球级别的通货膨胀,在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价格被炒到历史高点以后,国际投资基金和各类游资都把目光投向了大幅减产的农产品,进一步拉高了价格。“这必然会引发通胀,因为农产品是对物价影响最直接的品种。”陆兼勤如是说。

  中国加息难遏上涨趋势

  对于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中国政府也力图通过各种措施加以遏制,10月19日晚间,央行宣布自10月20日起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25个基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应声而落。当夜,国际黄金价格从1370美元/盎司附近下跌至1332美元/盎司收盘,中国的加息给大宗商品牛市来了一个迎头痛击。

  但是,就在加息的第二天——10月21日,大宗商品期价再现疯狂。商品市场几乎全线上涨,市场交易金额再创新高,市场游资参与热情始终不减。数据显示,当日商品市场总成交金额约15399.75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增加2579.84亿元。

  资金对农产品的关注程度尤其高涨。当日,整个商品市场持仓市值约7073.5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增加83.55亿元,其中农产品板块持仓市值增加约94.02亿元,农产品板块存量资金继续大幅流入,金属品种持仓市值增加约53.8亿元,能源化工品种持仓市值则减少约64.27亿元。

  对此,陆兼勤表示,我国加息难以抵消大宗商品的牛市,因为欧美等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策略不会改变,只要这些国家持续向市场投放流动性,游资炒作和通胀预期就不可避免。至于上周国内期货市场的回调,他指出,回调只是暂时的,商品市场牛市未改。上周五,棉花、沪锌等品种已经走出调整格局继续上涨。

  数据显示,10月22日国内棉花主力1105合约涨幅1.04%,盘中最高25200元/吨,创出历史新高;沪锌主力1102合约涨幅3.74%,收报20505元/吨,盘中最高涨幅4.63%。

  有业内人士指出,加息恐怕会引起“热钱”的涌入,从而导致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上涨。“加息有可能会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并导致‘热钱’的流入,而‘热钱’进入我国后要寻求投资渠道,在房地产调控的背景下,股市、大宗商品可能会成为‘热钱’的首要目标。”这位人士对记者表示。

  美元走势决定价格走向

  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全世界货币泛滥的情况比较普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民币已成为了国际资金的追逐对象,不断有“热钱”通过种种渠道流入中国,意图躲过绝大多数国家的货币贬值。

参与互动(0)
【编辑:梅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