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李稻葵:美国应容忍中国采取灵活的资本管制

2010年11月10日 09:3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美国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汇率及资本流动状况令人担忧。11月9日,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在出席国际金融论坛2010年北京全球年会(IFF2010)间隙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美国应容忍中国采取灵活的、因地制宜的资本管制。

  G20可能搁置汇率争议

  李稻葵认为,今天的形势和危机前已经不一样,美国实行定量宽松政策中国可以理解,因为美国现在可用的调控工具有限。“但同时美国也应该理解我们,因为热钱流入中国对美国也不利,这些资金应该是留在美国国内发挥作用的,所以要容忍我们采取灵活的、因地制宜的资本管制,这对美国也是有利的。因为美国的定量宽松不符合教科书的做法,因此我们采取温和的、合理的、有效的资本管制也是合理的,要互相理解。”

  在该次论坛上,李稻葵建议,主要国家应确保基本汇率的稳定,并希望建立合理的全球货币体系,汇率稳定有助于全球经济复苏。他表示:“中国政府的目标不是让人民币替代美元,而是建立更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

  李稻葵认为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稳定性原则。当前金融的运行依赖目前的货币体制,如果加快改革或会破坏金融稳定。此外,汇率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二是渐进性的原则。如果改革步伐过快,会打乱全球经济恢复的步伐;三是多元化的原则,全球的经济已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显然用一种国际货币支撑已不合理。

  谈及对即将召开的韩国G20峰会的展望,李稻葵介绍,从他个人与韩国的很多学者和政府官员的交流中,感到韩国方面不愿意把汇率问题演变成这次会议的焦点问题,很有可能汇率问题不会成为这次20国峰会的焦点。“这次会议有可能搁置汇率的争议,而放在各国贸易顺差和逆差的调整。”他表示,还有一个议题可能是改革,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但这种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此外可能会对全球自由贸易给出一个比较正式的承诺,因为韩国作为主办方,其经济发展过程表明参与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是至关重要的。

  李稻葵认为,韩国是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桥梁,因为它过去是一个新兴国家,现在则是发达国家,因此它能感受到新兴和发达国家的共同点。

  “美国,让自己成为了一座火山。”用国际金融论坛(IFF)国际顾问委员会共同主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罗德里克·希尔斯的这句话来形容目前的美国,或一点也不为过。

  而这座火山正将喷发的危险,推向其他国家。

  根据全球基金追踪机构EPFRGlobal的最新数据显示,有600亿美元流入新兴市场股票基金,有460亿美元流入新兴市场家债券票基金,创下了该机构自从19995年开始的追踪数据的历史新高。

  市场分析认为,这正是说明了热钱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再流向新兴市场。同时,美国复苏的脆弱,让市场不免担忧,在QE2之后,是否还会有QE3的出手。对中国而言,热钱的防范,已经成为QE2阴影之下的主要任务之一。

  美国QE3可能性小

  “美联储的行动会在全球造成过度流动性的担忧。”国际金融论坛共同主席、美国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保罗·沃尔克也在11月9日召开的国际金融论坛上坦言。

  他表示,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高等问题存在,因此美国政府急迫地需要经济刺激政策,所以美联储采取了QE2。

  目前,美国的两次量化宽松政策,已经将9000亿美元的规模许诺给了美国长期国债市场。而QE2中,对已有的MBS市场的再投资计划,也会达到2500~3000亿美元的规模。仅仅QE2,美国就可能投入市场的货币最大规模达到9000亿美元。

  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问及,美国中期选举之后,美国的货币政策是否有改变,未来美国是否还会推出QE3时,保罗·沃尔克表示,他也很想知道这个答案。

  “我认为,国家的模式会有一些改变,政治方面也会有一些调整,在经济复苏方面,国会也有一个诉求。”保罗·沃尔克表示,共和党的声音表示,很认可美国要承担一些责任,而奥巴马也希望能够得到经济的复苏。

  他表示,“耐心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复苏需要时间,(美联储)有其他的一些方案。国会有一些新的举措,需要中长期的改进。”仍需要美国国内达成共识,如果达成了共识,国会的讨论与辩论会有一些共识取得进展。

  同时,他指出,在后续的经济刺激政策上,美国已经意识到财政政策的重要性,并可以实施税收等政策。

  国际金融论坛主席、原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转述保罗·沃尔克的话称,“他认为,(目前美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已经是最大限度了,也就是QE2。”(万敏 李静瑕 贺麒麟)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