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揭秘"糖高宗"的诡异发迹史 游资炒作手法凶悍(2)

2010年11月12日 09:0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广西糖业专家胡启莲分析说,在2008年之前,期货、中远期现货糖价的迅速上扬,一般要花3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引发零售终端的价格上涨。但2008年之后,期货、中远期现货糖价上扬,只要不到2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引发批发环节的价格上扬,并随之引起零售终端的价格飙升。

  胡启莲说:“这表明市场已经对价格波动非常敏感,从核心意义来看,很可能不仅仅是市场的敏感度进一步提升,更大程度上应该是过剩资金在寻找出口。”

  探因

  “业内人士”判断为何一再失误

  行家简天宇说:“我这样的老手,都无法判断价格是怎么涨上去的,现在问哪个食糖企业都说没有糖,市场上也只见价格不见放货,这样的情况确实罕见。”

  就在今年10月初,《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及相关行业专家的分析判断,均认为食糖价格的上涨是因为国内外产销因素造成的。

  国内方面:产量减少

  ——— 2009-2010榨季产量减少导致食糖价格有足够的“升值空间”。

  2009/2010年制糖期全国共生产食糖1073.83万吨,比上一制糖期少产糖169.29万吨,其中,产甘蔗糖1013.83万吨;产甜菜糖60万吨。

  截至2010年8月末,本制糖期全国累计销售食糖993.53万吨,上一制糖期同期销售食糖1140.73万吨,其中,销售甘蔗糖937.21万吨,而上一制糖期同期为1062.01万吨,销售甜菜糖56.32万吨,而上一制糖期同期销售78.72万吨。

  国际方面:全球市场白糖供应缺口较大

  ———全球的白糖库存在过去的两年下降了2070万吨,今年将出现780万吨的供需缺口,08/09榨季供需缺口达1280万吨,09/10榨季期末库存预计将达到5310万吨,库存消费比从上个榨季的38 .1%下降到32 .6%,降到20年来的最低点。07/08榨季末1380万吨的剩余库存一个榨季就被消耗殆尽,到了本榨季甚至出现了780万吨的缺口。

  当时,业内人士对整个食糖走势的判断基本是:糖价在6000元每吨左右已经到头,持续升值的空间非常有限。然而,这一判断与随后发生的走势截然相反。

  10月中旬开始,糖价迅速飙升,到10月25号左右,食糖价格已经爆出6500-6800元/吨的高价,11月初,迅速突破7000元/吨的历史新高,11月8日,食糖价格再创新高,逼近7500元/吨的历史关口。

  面对诡异上涨的糖价,《经济参考报》记者试图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纷纷“三缄其口”。多年从事食糖产销的行家张茂坚说:“前一阵都说糖价要跌,最谨慎的也说糖价最少不会再涨,结果现在是不仅还在涨,而且屡创新高,所以往下的走势,谁也不敢判断。”

  已经在食糖期货和中远期现货交易市场摸爬滚打了27个年头的行家简天宇说:“我这样的老手,都无法判断价格是怎么涨上去的,现在问哪个食糖企业都说没有糖,市场上也只见价格不见放货,这样的情况确实罕见。”

  应对

  应尽快树立“产业链竞争”的思维方式

  国内制糖企业尚不懂得站在产业之外判断整个市场。一旦价格飙升,就很容易“捂糖惜售”,而遇到价格下跌的时候,又纷纷“吐血销售”,这就给国外金融资本操纵中国食糖市场提供了“炒作温床”。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仅靠供求关系、产销信号来进行分析判断,已经无法对整个食糖价格的走势做出准确的评估,事实上食糖的“定价权”已经掌握在少数握有大量资金的投资利益集团手中,因此,“金融食糖”远比“产销食糖”带来的冲击更为明显。

参与互动(0)
【编辑:梅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