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揭秘"糖高宗"的诡异发迹史 游资炒作手法凶悍(3)

2010年11月12日 09:0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早在2009年上半年,记者采访的金融期货交易专家张天运就明确表示:中国的食糖期货交易市场和中远期现货交易市场存在巨大漏洞,按照资金操作的“杠杆效应”,只需要当前价格的十分之一就能将市场上的所有食糖货源基本掌控。

  作为销区珠三角一带主要食糖采购商之一的冷云斐认为:“按照这一基本判断,在糖价不过3000元每吨左右的阶段,即使按照我国2010年食糖消费量1500万吨来进行评估,也只需要450亿元就能买断国内食糖供应,由于资金的杠杆效应,只需要45亿元的资金,就完全能够掌控所有的食糖资源。”

  张天运认为,国内制糖企业在应对“金融食糖”中准备非常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懂得套期保值交易,不懂得怎样站在食糖产业之外的高度来判断整个市场的走势,一旦出现价格飙升的时候,就很容易“捂糖惜售”,一旦遇上价格下跌的时候,又纷纷“吐血销售”,这就给国外金融资本操纵中国食糖市场提供了“炒作温床”。

  金融交易专家钟启轩说:“食糖是季产年销的产品,能够储藏的时间相对较长,这就为资金的炒作提供了丰厚的空间,2008年末一度出现价格低迷到2600-2700元/吨的阶段,但从2009年开始,游资一路进场‘潜伏’,并充分掌握了中国西南地区夏秋冬连旱的气候情况,直到2010年才在充分构筑飙升空间后,在短时间里快速发力,这样的手段,已经不能用简单的炒作来概括。”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办公室主任、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陈雄章认为,这实际上已经是涉及到产业链领域的深层竞争,国内的制糖企业仅靠原来“套期保值”的传统金融运作方式,依靠稳定产糖区域、改善食糖品种、提高食糖亩产量等做法,以及国储糖高抛低吸、平抑糖价等手段,已经无法应对来自国外资本的强势竞争。已经日益全球化的中国食糖,应该尽快树立“产业链竞争”的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

  业内人士揭秘

  游资炒作糖价凶悍手法

  短短半年时间,整个食糖价格就从原来的3000多元每吨,迅速逼近7500元每吨的历史新高。一方面,多位食糖业内人士作出的分析判断屡屡“失语”,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储备糖拍卖“屡拍屡高”。《经济参考报》记者经过多方联系,采访了一位在食糖市场里“风起云涌”16年之久的行家。他给记者的要求是:“在确保不透露姓名的前提下,可以揭秘游资炒作糖价的凶悍手法。”

  “为了迎接这波行情,我们准备了3年时间”

  从2008年开始,我所负责的几十个海外基金进入糖市、农产品市场。

  谁也不会想到,我们这群操盘手,为了迎接这一轮的行情,足足准备了3年左右的时间。早在2008年下半年金融风暴开始席卷全球的时候,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楼市会跌、房价会跌、股市会跌、服装价格会跌,只有农产品价格才会一路飙升。也就是在糖价2600-2900元/吨的阶段,国外不少金融投资公司,开始通过我们逐渐进入到中国市场,目标直指包括食糖在内的多种农产品。

  2008-2009年是较为难熬的一年,很多同行和我们一样,经常下到广西、云南、新疆、东北的甘蔗糖、甜菜糖种植基地,试图从供销源头来对食糖价格的走势进行判断。当年我们确实采取“老套”的高抛低吸手法,既赚过钱,也亏了不少钱。

  但国外资金的要求却不高,我和国内同行一个基本的感觉是:国外资金尽管控制很严,却不会提出很高的月度、季度、年度赢利要求,我所负责的几十个海外基金进入糖市、农产品市场,他们的要求往往与实际的走势密切相关。也就是从2008年开始,陆续有资金不断进入糖市,这意味着,国外资金为了这轮的涨势,最少准备了3年时间。

  “国内制糖企业不懂‘大势’才是最要命的”

  西南大旱期间之所以不想把糖价推得太高,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整个食糖价格的产量还没有估算出来,而全球宏观经济的走势也尚未明确。

  很多人都认为今年西南大旱是造成今年糖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我们通过全球最先进的天气预测系统,加上这几年广西、云南等地连续出现的秋冬连旱现象,就已经开始对2010年的食糖走势进行布局了。西南大旱期间之所以不想把糖价推得太高,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整个食糖价格的产量还没有估算出来,而全球宏观经济的走势也尚未明确。进入8月份以来,日本发出暂不调整利率,欧盟也发出经济复苏势头尚未清晰的信号,我们才大力推动整个糖价的走高。

参与互动(0)
【编辑:梅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