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存款准备金率月内二次上调 部分银行达最高水平

2010年11月20日 09:17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央行昨晚宣布,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宣布全面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距离上次宣布调整仅过去9天。

  ■发布

  部分银行准备金率达19%

  央行昨晚宣布,29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1月10日央行曾宣布,自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如果算上此前两次差别上调后的累积利率,这已经是今年央行第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之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普遍调至18%,部分大型银行则已经达到19%的历史最高水平。

  央行指出,此次上调意在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

  ■探因

  频繁上调意在应对通胀高企

  渤海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表示,流动性过于充裕,近期通胀持续超预期高企,是央行近期频繁动用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主要原因,因为数量型工具回收流动性更加明显。

  据业内人士分析,外汇占款增加导致流动性过多、银行信贷投放超出预期和逐渐增大的通胀压力是促使央行不断收紧货币政策的主要原因。虽然10月份外汇占款数据尚未公布,但业内普遍预期将会处于较高水平。此前公布的10月份金融运行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动力依然非常充足,全年信贷投放控制在7.5万亿元以内有较大难度。另外,10月份CPI数据创出了25个月新高,并且有继续走高的趋势。在此情况下,央行密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属情理之中的选择。

  上调是对冲流动性重要手段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预期之中。由于境外热钱持续流入,央行需要持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该政策是对冲流动性的重要手段。

  他认为我国对境外热钱流入渠道的资本管制已经有所放松,经常项目、贸易等渠道也有较大的热钱流入。

  诸建芳预期,此次调控后可能还不足以控制国际资本的流入,年内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非常大。

  ■影响

  银行被冻结3500亿元资金

  渤海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表示,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商业银行共3500亿元资金,息差收入会有所减少,利润也随之会减少。

  房企融资更难或被逼降价

  杜征征指出,由于整体可贷资金的减少,也会引起对房地产这类受宏观调控的行业的贷款规模及增速进一步下降;持续地上调准备金率对地产企业融资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资深房地产研究专家陈国强表示,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是针对房地产,但是对房企的影响会比较明显。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收缩了银根,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资金供给将受明显影响。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明显压力,房价有下调的预期。

  股市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表示,下周股市会对此次银根收紧作出较小反应,最多再下跌5%,经济基本面支撑股市上行,牛市趋势未改。他认为,经济基本面支持股市走上上升通道,尽管政策在收紧,但是宏观经济基本面走强趋势非常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股市很难出现大幅下滑”。

  交银国际研究部主管杨青丽认为,此次上调对股市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投资者应理性看待。

  ■展望

  年内加息可能性不会减小

  杜征征表示,尽管一个多月来已经3次动用存款准备金率,但不排除12月进行加息的可能性。从2011年来看,存款准备金率仍有2-3次上调的可能,加息仍有2次左右,幅度为每次25个基点。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走向,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称,虽然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并不意味着调整已经到位,存款准备金率至少还会有1-2次调整,而且年内加息的可能性也不会因此而减小。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也表示,由于加息对实体经济带来影响更大,央行更侧重数量型工具,但未来视通胀情况依然不排除加息可能性。同时,他认为,数量化工具在理论上上调空间是没有限制的,“墨西哥发生通货膨胀时,曾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33%”。央行的调控目的,将有助于其实现将全年新增贷款控制在7.5万亿元内。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