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房贷冲动遭打压 部分银行贷款额度趋紧

2010年11月24日 10:17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天市场传言,11月第一周全国金融机构新增信贷投放规模已达4000亿元,接近正常情况下全月投放量。截至目前,本月新增贷款已接近6000亿元,全年7.5万亿的信贷规模几近告罄。该消息没有得到完全证实,记者通过银行内部人士了解到,部分银行放贷资金吃紧,对公贷款接近暂停。

  本月放贷速度未见减缓

  记者从四大行人士处了解到,截至本月20日,四大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已略超2000亿元。四大行通常占全社会新增信贷的比例在一半左右。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放贷冲动,监管机构祭出存款准备金率的杀手锏以期遏制。根据统计,前10个月新增贷款已达到6.88万亿元。按照年初7.5万亿的信贷规模控制标准,前10个月已经完成计划的91.7%。今年剩下的两个月仅有6123亿元的可贷规模。

  监管机构内部人士透露,根据监管层每日对于银行贷款量的监控发现,本月放贷速度仍没有减慢的趋势。因此,在11月19日距离央行上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仅仅9天后,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到18%,为历史最高水平。同时,这也是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银行承认放贷能力下降

  19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直接冻结银行资金3514亿元,这使得银行一时间资金吃紧,在年底要达到存贷比75%等监管要求下,贷款额度告急。记者了解到,上周五刚调整完存款准备金后,有些银行周一就暂停了贷款业务。

  “昨天,我们开会时已经接到通知,有两家银行年底已批不下来贷款了。因为上调存款准备金后银行没钱放了。此外,除了四大行之外,很多银行对公贷款也几乎不太做了,除非有特别好的项目。”一银行人士透露。

  该人士介绍,目前也只有四大行的对公贷款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还有一部分额度。这是因为这几家银行此前发放的贷款回款迅速。同时,银行纷纷减少贴现票据的发放,以便腾挪出更多的资金发放长期贷款。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士表示,目前并未收到通知停止对公贷款审批项目,但从常识判断,不太可能一下子停止对公贷款业务,当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使得银行贷款额度更紧,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会下降。

  另一银行内部人士称,对公贷款并未停止,但额度已明显趋紧。

  “肯定会超过”7.5万亿

  虽然监管机构一再打压银行的信贷冲动,但是专家也已经预测今年贷款额度将超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上周在北京一论坛上曾表示,今年中国银行业新增贷款“肯定会超过”7.5万亿元人民币。

  中金的报告也分析,在剩余的两个月内贷款月增量很难控制在3000亿元以下,因此全年信贷增量将会突破7.5万亿的目标值。

  一名四大行人士向记者表示,贷款额度超标打压不下去也与我国宏观经济整体偏热有关。虽然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受到了控制,但一些大型基建项目仍然在批,这些项目投入时间长耗费资金量大,在银行贷款中占有重要比重。此外,对于一些国家要求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银行在贷款上也必须给予支持。

  “另外,一些企业在市场上有投资的行为,他们也需要银行贷款作为资金杠杆。而且,今年银信合作产品要求从表外转入表内,这对银行影响也比较大。这些产品转到表内只能计为贷款,这也造成银行贷款的基数变大。”该银行人士说。(赵谨 李媚玲 苏曼丽)

  - 探因

  “政策收紧 银行冲刺放贷”

  银行内部人士介绍,明年政策收紧后放贷变难

  按照常规,每年年末是信贷投放的旺季,而今年却出现反常情况,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对此,一商业银行人士表示,其实从今年上半年开始,银行就担心政策收紧而大量放款。近期CPI涨势明显,信贷政策上紧缩的趋势已定,银行更加希望能多放,担心明年政策收紧后不让放。

  上述银行人士介绍,在2009年之前,各银行特别是四大行都是接受信贷定量指标的,监管层能从总量上对贷款进行控制。从2009年开始,这个指标没有了,导致信贷额度大超。虽然银监会在今年提出了7.5万亿的信贷指标,但银监会不会具体行政干预银行的信贷投放量,只能在结构上限制哪些行业能投放哪些行业不能投放。

  据监管机构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今年整体上的放贷节奏还是符合要求的,特别是对于房地产贷款和融资平台贷款的清理整顿让贷款增量放缓了不少。但监管机构也观察到,银行担心明年政策收紧,对于明年贷款可放可不放的项目今年预先放出去,而明年一些必须得放的项目监管层也无法打压。

  另外,据一股份制银行工作人员介绍,一般银行贷款都是增量编发制,就是在上一年贷款额度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因而银行会不顾监管层此前既定的信贷节奏,发力冲刺信贷规模,以此为明年争取到更多份额。(赵谨)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