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杨迈军:为国民经济提供良好的风险管理服务(2)

2010年11月25日 10:08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其一,高度重视,致力于发挥市场功能。

  期货市场已逐步成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市场之一,期货市场发展壮大了,它的好与坏影响自然也就大了,在经济生活当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对于大宗商品的价格信号,各方的关注度大大增强,如果市场运行不好,就会有负面影响,对实体经济就可能带来伤害。运行好了,功能发挥充分了,就能在更高的平台、更广阔的基础之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现在期货市场影响力不断上升,对过度交易现象就需要高度重视,防止过度交易破坏期货市场的交易秩序,这样才有利于期货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我所将推进品种个性化和精细化管理,配合保证金管理、持仓限制及手续费措施等手段,坚决防范并抑制过度交易。

  其二,从严监管,提升期货市场质量。当前迅速成长的市场规模、迅速增加的交易量和市场功能发挥不充分、套保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凸现,成为期货市场的主要矛盾。过去交易量大一点,投机比重大一点,套保参与的少一点不算大问题,但为了解决现在期货市场的主要矛盾、提升期货市场质量,需要采用更严格的监管标准,加强合规监管。我所将围绕打击违规、打击操纵的工作目标,牢固掌握监管主动,重点防范并积极查处关联与异常交易等违规隐患。我所将坚决加大违规违法打击查处力度,并在查处工作中正确区分违法和违规行为,借助证监会稽查机构力量,切实加强违规违法稽查力度。

  其三,以高于行政监管的标准自律监管。自律监管与行政监管一并是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律监管的主要特征是:自觉,主动,积极。自律监管的标准应该高于也必须高于行政监管的标准。约束市场交易行为有两层标准,行政监管和自律监管。也许某些市场行为、现象尚没有违法,但对比我们所希望的市场、国家希望的市场、广大投资者希望的健康理性的市场标准来看,可能已经有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市场的自律监管予以规范,确保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我所将在深入研判市场系统性风险诱发因素的基础上,周密制订防范和应对方案,提高交易、结算、交割业务环节运转效能,严把持仓、资金、仓单等风险管理关口,制订切实有效的监管方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深化服务 促期货市场健康发展

  要坚持以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全局为主导的理念,破除自满守旧的心态,深化服务,推动期货市场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首先,进一步做深做精现有期货品种,强化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将方便套保者使用市场、实现套保功能,作为检验期货市场运行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标准,通过以下措施逐渐深化和完善现有品种服务实体企业的功能:第一,全面评估已上市品种市场运行质量和功能发挥情况,围绕促进经济增长和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心目标,不断提升价格信号的行业应用深度;第二,深入总结期货品种服务产业经济的成功案例,探索建立套期保值管理机制,大力培育和引导实体企业用户参与套期保值;第三,针对品种特性,继续推进我所交易规则、细则的全面修改工作。只有价格发现、套期保值两大功能充分正常发挥的市场,才是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价值、有意义的市场。

  其次,深入推进投资者教育工作,不断优化投资者结构。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正处于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关键阶段,投资者的素质是影响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因而投资者的教育工作仍需深入推进,常抓不懈。下一步,要探索建立会员服务和投资者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完成投资者教育总体方案的策划,使会员服务和投资者教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积极拓展投资者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坚定不移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投资者教育工作,不仅要普及期货知识,而且要帮助投资者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更加审慎有效地利用期货市场。

  最后,发挥交易所的优势,切实为市场、会员提供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的服务。

  充分发挥交易所的龙头作用,通过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全面提升交易所服务市场的质量。首先比如,制定服务产业、服务企业的计划和工作目标,整合内外部资源,加强产业研究。第二,围绕“千厂万企辅导计划”,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做好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扶持工作。

  面对期货市场的新形势,我们有信心在中国证监会的领导下,牢固树立使命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振奋精神、改革创新,为支持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上海“两个中心”的建设作出贡献。希望广大会员和投资者与交易所一起,从期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自律,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 杨迈军)

参与互动(0)
【编辑:梅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