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糖价“一泻千里” 游资又“虎视眈眈”

2010年11月30日 11:1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随着新榨季的到来,食糖市场紧张的供求关系有所放缓,近期食糖吨价在短短十多天内下跌千元。

  然而,记者深入采访发现,尽管目前糖价暂时从高位跌落,但我国糖业的深层次矛盾依旧未得到解决,游资继续对食糖“虎视眈眈”。

  糖价走出“过山车”行情

  11月以来,国内糖价走出了一波“过山车”行情。11月8日,食糖主产区广西首批新糖上市,报出7600元每吨的高价,比旧糖7350元到7400元每吨的报价要高。此后,随着新糖入市量增加,糖价迅速跳水,各食糖主产区报价相继跌破7000元每吨。在新榨季新糖上市供给增加、流动性收紧、国家调控物价“组合拳”出击下,国内食糖期货、现货价格均迅速出现大“跳水”,全国主要产糖区新糖价格十天之内下跌近千元。与现货市场相呼应,白糖期货市场的表现“一泻千里”。

  降价风潮迅速传导至消费市场。在广西南宁,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家白糖零售店和摊点,发现白糖的市场零售价已经有小幅度下降。此前,南宁市普通白糖销售价格大多在7.6元每千克,但11月下旬多数零售点销售价已经调整为7.4元每千克。

  食糖遭遇“内忧外困”

  糖价的回落,使得各方看弱年底前的糖价走势,游资现暂时离场迹象。然而一些业内专家指出,由于食糖供需缺口的存在,加之游资“游离”在食糖外围,食糖遭受的“内忧外困”局面决定了远期糖价依旧有走强的可能。

  根据11月1日桂林糖会透露出的消息,2010到2011榨季全国食糖产量在去年的基础上稳中有升,产量预计约为1200万吨,然而,以国内食糖消费量为1400万吨预计,尚缺口200万吨。

  国际糖市供需偏紧也给国内糖价带来了压力。路易达孚北京公司糖业部赵亚林认为,由于国际上食糖减产国家较多,且全球库存偏低,需求还是比较旺盛。此外,巴西产量不及预期,大产糖国也多减产,中国还需大量进口,糖市未来基本面看涨。有专家分析认为,经过几年减产,中国库存偏低,一旦中国补库,就有可能拉高国际国内糖价。

  此外,成本推高糖价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按350元每吨的收购价标准,广西糖业企业制糖成本为4100元到4250元每吨。若糖价进一步走高,由于糖业独有的“糖蔗联动”机制,甘蔗收购价还有可能进一步提高。

  一些业内人士称,排除目前通胀因素,再考虑到我国食糖生产当前面临的情况,未来糖价维持在6000元每吨较为合理。“糖价太高,对消费者不利,长期看也会损害整个糖业的健康发展,太低则会损害糖企、农民、政府等各方利益,也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记者采访的多位糖业界专家认为,此轮糖价上涨,固然有游资炒作推波助澜,但“苍蝇不叮无缝蛋”,国内食糖供给偏紧才是根本原因。而要保证国内食糖供需平衡,增加食糖产量,苦练“内功”方是治本之策。

  此轮糖价上涨过程中,很多人将食糖增产的希望寄托在甘蔗种植面积的增加上。但业界人士认为,在城镇化背景下,单纯依靠种植面积的增加来提高产量已不可行,更重要的是提高甘蔗种植的效益。

  蔗区大多处于贫困落后地区,土地贫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甘蔗产量。此外,不少蔗区水利设施依旧薄弱,甘蔗种植受到掣肘。甘蔗种植机械水平偏低使得人力成本上升对蔗农收入的影响颇为明显。(王秋凤 赵大春 吴小康)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