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亚洲经济整体减速 各央行货币政策分化

2010年12月01日 10:04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日,印度中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印度经济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不过,包括日韩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经济数据不尽如人意,为亚洲经济增速放缓再添新证。

  分析人士表示,亚洲央行面临严峻的通胀考验,亚洲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日益明显,亚洲各国货币政策正出现分化。

  印度央行加息概率大增

  数据显示,受农业增长推动,今年第三季度印度经济增长8.9%,高于此前市场预测的8%。与此同时,印度今年第二季度经济增幅也从8.8%上修至8.9%,是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

  对于全年经济预期,印度政府本财年(从今年4月1日开始)的经济增长目标为8.5%,并计划在下一财年实现9%的增幅。印度孟买评级公司Crisil首席分析师乔什表示,尽管印度央行已经逐步削减宽松政策的力度,政府也已经减少了部分财政刺激计划,但第三季度印度经济还是实现强劲增长。

  有分析人士表示,强劲的经济增长有助于印度政府为生产商提供更多补贴以抑制通胀。不过,目前印度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因内需旺盛推高物价上行。星展银行经济学家拉亚南表示,通胀仍然是印度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预计印度央行在2011年第一季度将再度加息。此外,印度央行明年加息的幅度也不会低于75个基点。

  亚洲经济增长可能放缓

  尽管亚洲经济增长速度仍高于全球其他地区,但各国经济增速却陷入分化,使多数亚洲央行的决策者不得不放慢加息的脚步。

  日本经济产业省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日本工业产出经季节调整环比下降1.8%,为连续第5个月下降。日本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则显示,日本10月失业率意外上升至5.1%,表明政府推出的经济刺激措施到期打压内需,日本就业市场渐趋疲软。

  韩国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韩国10月工业产值环比下降4.2%,为连续第3个月下降,此前市场普遍预期为增长0.6%。有分析人士表示,韩国经济增速已经开始放缓,但放缓速度可能远高于预期。

  日前,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公布的数据均显示,三季度经济增速已经开始放缓。摩根大通分析师更预计,三季度澳大利亚经济可能陷入萎缩,这都为亚洲经济反弹正在放缓的猜测又添新证。有分析人士表示,中国和印度成为亚洲经济增长仅存的主要动力,但两国或为应对通胀而继续给经济降温,加上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难以消除,亚洲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日益明显。

  此外,花旗集团在一份报告中表示,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将会在2011年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印度过去几个季度GDP增速

  去年三季度 7.9%

  去年四季度 6.5%

  今年一季度 8.6%

  今年二季度 8.9%

  今年三季度 8.9%

  相关新闻

  澳央行行长建议用高储蓄保长远增长

  据新华社电 澳大利亚中央银行行长格伦·史蒂文斯29日晚间表示,除鼓励私人储蓄外,澳大利亚政府应通过节省开支,进一步扩大财政盈余,确保经济长远增长,并避免矿产业兴旺可能带来的过热问题。

  在墨尔本一个商界晚宴上,史蒂文斯指出,国际铁矿石价格近五年来上涨了大约10倍,从而给澳大利亚矿产出口部门带来了“一个世纪才能经历一两次”的繁荣局面。澳大利亚很可能需要扩大私人以及公共储蓄,以扩大财政盈余。联邦政府可以考虑建立一项“稳定基金”,以备将来经贸形势波动时使用。

  据澳央行预测,今后几年,铁矿价格将下跌最高30%,但澳大利亚出口与进口贸易价格比率仍将维持在高位。为此,史蒂文斯建议,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当前优势贸易价格条件提高储蓄,同时设法提高生产率。

  他说,由于出口额持续增长,澳大利亚投资等领域出现大量扩张活动,从而使得经济出现过热风险,这值得警惕。

  史蒂文斯建议,如果上述情况继续下去,澳大利亚有必要利用当前财政盈余的优势,主动推进结构调整,以尽量降低今后结构调整的成本。

  他指出,对澳大利亚而言,当前增加储蓄优于扩大消费。尽管这样做会给经济带来挑战,但这是“与繁荣相关的挑战,不是一个糟糕的挑战”。

  为应对通胀和经济过热风险,澳大利亚央行近期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在国内引发了紧缩银根是否将打压经济增长的争论。(吴家明)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