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公安部官员:暴利致拐卖儿童犯罪屡打不绝(图)

2010年11月12日 08:09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介绍,流动和留守儿童是拐卖犯罪侵害的高危人群。(图片来源:新京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 对话动机

  9月27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公开通缉第三批重大拐卖儿童、妇女犯罪在逃人员。自去年4月全国开展打击拐卖儿童、妇女犯罪专项行动以来,破获了一大批拐卖儿童、妇女案件,解救了一大批儿童、妇女。

  目前,全国的打拐形势如何,有怎样的特点,如何更有效地解救被拐儿童、妇女,又如何打击卖方、买方市场。近日,记者采访了公安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办公室主任。

  - 对话人物

  陈士渠 公安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办公室主任

  加强打拐

  儿童少女失踪即刻立案

  新京报:这一年多来,全国“打拐”专项行动成效如何?

  陈士渠: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成因复杂,是个社会问题,短期内难以根除。打拐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2009年4月开始的全国“打拐”专项行动,是我国的第五次打拐专项行动,也是力度最大的一次。专项行动以来,全国破获拐卖妇女案件6574起,拐卖儿童案件4595起,打掉2757个犯罪团伙,刑事拘留拐卖犯罪嫌疑人17486人,抓获此类在逃人员3044人,解救被拐卖儿童6785人、妇女11839人。

  新京报:这一年来,与之前的打拐专项行动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陈士渠:建立和完善了打拐的工作机制,采取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措施。比如,从去年4月9日强化了立案工作,要求儿童、少女失踪必须立为刑事案件开展侦查,必须逐案成立专案组,案子不破专案组不能撤销。

  新京报:以前儿童、少女失踪是要24小时之后才立案?

  陈士渠:其实没有这种规定。儿童、少女失踪不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条件,因此以前没有强调要立为刑事案件。

  这次专项行动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司法解释,要求儿童、少女失踪就立即立案,迅速出警。因为不立即立案容易错过抓捕犯罪嫌疑人、解救受害人的时机。

  新京报:这样作用明显吗?

  陈士渠:发挥了很大作用。广东从去年开展专项行动以来,到今年上半年,因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找回了180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有的是家长带着出去走丢的,也有被拐的。

  拐卖暴利

  男孩四五万女孩两三万

  新京报:按照你掌握的情况,我国妇女儿童拐卖的多发区在哪里?

  陈士渠:这里面比较复杂。拐卖分为几类,拐卖妇女分为卖为人妻和强迫卖淫。卖为人妻通常是农村地区,有的大龄男子找对象比较困难,花钱买媳妇。拐卖妇女强迫卖淫的案件,地域特点不明显。

  对于拐卖儿童来讲,受传宗接代、儿女双全等传统思想影响大的地方,容易形成买方市场。对于组织儿童乞讨和强迫违法犯罪的,一般是在城市。

  新京报:拐卖儿童主要是收养还是乞讨?

  陈士渠:主要是被非法收养,少部分被组织乞讨。街头流浪乞讨儿童来源复杂,有拐来的孩子,有从农村骗来的孩子,到农村跟父母说把孩子带走教学手艺,实际上是用来乞讨。

  还有一部分是带自己的孩子乞讨。组织、利用儿童乞讨是违法犯罪行为,无论哪种情况,公安机关均会依法处置,构成犯罪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新京报:看到一个数据,拐卖妇女儿童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最暴利的犯罪之一。

  陈士渠:是的。据联合国统计,2008年,全世界约260万人被拐卖,形势严峻。

  新京报:据说,拐卖犯罪在有的地方已成为一条龙的产业链?

  陈士渠:拐卖犯罪集团化特征明显。一个人独立实施拐卖犯罪,难度较大。通常情况是,有人在拐出地拐,有人负责中转,有人负责在拐入地卖,形成了一个网络。

  新京报:一般拐一个孩子能挣多少钱?

  陈士渠:各地价格有差异。在拐入地,通常一个男孩四五万元,一个女孩两三万元。

  新京报:成本很低?

  陈士渠:对,拐卖儿童犯罪屡打不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犯罪分子能够获得暴利。特别是拐骗来的孩子,基本上没有成本。

  新京报:通过盗窃、抢夺等方式拐卖儿童,这对家长来说是不是防不胜防?

  陈士渠:主要犯罪手段是拐骗,盗窃、抢夺等方式的发案不多,但是一旦发案容易引起群众恐慌,危害严重。对家长来说,更多的是要照看好孩子,外出时尽量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流动和留守儿童是拐卖犯罪侵害的高危人群。

  新京报:针对拐卖妇女强迫卖淫,我们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陈士渠:既打击人贩子,也打击色情场所的经营者。同时,要通过宣传,增强女青年防拐意识,比如不要轻易与网友见面,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不要轻信他人的高薪引诱。

  贩婴严重

  为防小孩哭闹常灌安眠药

  新京报:现在社会上也出现了父母出卖亲生子女的现象,对于这样的父母,该如何处罚?

  陈士渠:以非法获利为目的,出卖亲生子女的,应当以拐卖妇女、儿童罪论处。

  新京报:贩婴是我们打击的重点?

  陈士渠:对。人贩子在贩婴过程中,为了阻止小孩哭闹,常常给孩子灌安眠药。刚生下来的孩子体弱多病,一旦孩子生病,人贩子很少会带孩子到医院看病,往往危及孩子生命。对这类犯罪团伙,要依法严惩。

  新京报:对于买方市场呢?

  陈士渠:要打击。《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规定,明知是被拐卖的妇女、儿童而收买,具有相关规定情形的,以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论处;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新京报:但是彻底铲除买方市场并不容易?

  陈士渠:是的。比如,我们想彻底改变养儿防老的观念,就需要加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这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

  解救去向

  有些无家可归者寄养在买主家

  新京报:一般怎么找到失踪被拐儿童?

  陈士渠:一是侦查的办法,抓到人贩子顺着线追,最后追到买主家。如果侦查断线了,没法查下去,就只能靠摸排来历不明儿童采血比对,找到亲生父母。第三种方式是公布已解救被拐儿童照片等信息,供群众辨认。

  新京报:DNA信息库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陈士渠:全国打拐DNA信息库是一个新的举措。公安机关接到失踪、被拐儿童父母报警之后,就要采集血样检测DNA入库。各地摸排来历不明、疑似被拐卖的儿童,也要采血入库。这个库能够自动比对,比中之后就能知道孩子的亲生父母是谁。这就解决了儿童被拐多年后无法识别、确认的难题。

  新京报:通过这个信息库,多少孩子找到了亲生父母?

  陈士渠:截至11月11日,已经比中了876个。

  新京报:那些找不到父母的孩子呢,去向是怎么样的?

  陈士渠:有一些由民政部门的福利院临时安置。有一些在买主家寄养。孩子是被害人,是无辜的,要考虑到他的利益。对孩子来讲,有个家庭养着,比在福利院要好。

  新京报:也有家长认为,这样客观上助长了拐卖儿童?

  陈士渠:我们一直坚持一个原则,打拐工作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既考虑失踪儿童家长的利益,也要考虑儿童的利益。

  新京报:相对于被收养的孩子,被迫乞讨的孩子的人生会更悲惨,有没有什么新的举措?

  陈士渠:公安机关会不断加大对组织、利用儿童乞讨的打击力度。如果发现在街头乞讨的儿童,不是要施舍,而是要报警,公安机关会迅速出警,查明其幕后操纵者,依法处置。确属流落街头的儿童,由民政部门救助。我们的目标是禁绝儿童乞讨。

  认亲举措

  充实全国打拐DNA信息库

  新京报:你从2007年开始从事打拐工作,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陈士渠:打击拐卖犯罪,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常抓不懈。家里丢了财物,可能不是太大的伤害。但如果丢了个人,亲属都难以承受。预防重于打击,最好是不发案。我们现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宣传,提高群众的防拐意识。

  新京报:你在打拐工作中印象最深的事情?

  陈士渠:我曾经带队到福建山村去解救一个被拐儿童。孩子是两岁的时候被拐去的,已经养了三年。

  解救孩子时,买主全家都哭,孩子哭得最厉害,他的养母和奶奶都休克了。他亲生父母更痛苦,孩子被拐三年了,一直在找,家中一贫如洗。

  新京报:看到这种情形,什么感觉?

  陈士渠:拐卖犯罪危害严重,应当严厉打击。孩子很可怜,三年前被拐很痛苦,之后又要被带到陌生的环境里成长,对他又是一种考验。

  新京报:很多家长丢失了孩子之后,整个生活都破碎了,对这些家长,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缓解?

  陈士渠:一是通过侦查破案,帮助他们把孩子找到。二是强化来历不明儿童摸排工作,充实全国打拐DNA信息库。通过这两种方式,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被找到。

  打拐经费

  解救33人帮找父母花费百万

  新京报:现在对于打拐来说,警力是不是面临着不足?

  陈士渠:专项行动期间,各地都高度重视,有专项行动办公室,这期间的警力能够满足侦查破案的需要。但是长期来讲,还是需要一个专业的队伍来从事这项工作。

  新京报:目前打拐的专业人员有多少?

  陈士渠:公安部在刑事侦查局设立了打拐办。有的地方有打拐科,没有打拐科的放在重案队。东莞和成都等地有打拐大队。

  新京报:你觉得应该有多少专业的打拐人员?

  陈士渠:两三千人。

  新京报:经费会是一个问题?

  陈士渠:拐卖犯罪往往跨区域大范围流窜作案,团伙犯罪多,客观上导致花钱很多。

  广西有一个5·19专案,解救了33名被拐儿童,其中有20个找到了亲生父母。这些孩子都是3到7岁被拐的,都是男孩。这个案子仅广西公安厅就投入经费130万元。普通的拐卖案件也要花费几万元,人数稍多就会需要几十万元。

  新京报:现在经费都由谁来承担?

  陈士渠:由公安机关承担。对于拐卖犯罪比较多发,财政收入又不高的地方,公安机关就有压力。(记者 张寒)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