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竞争:“德比战”还是“兄弟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沪港竞争:“德比战”还是“兄弟连”?

2010年10月23日 00: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香港10月22日电 题:沪港竞争:“德比战”还是“兄弟连”?

  中新社记者 于晶波

  如同纽约和伦敦一样,沪港之间有关金融中心的“瑜亮之争”,不止一次出现在海内外舆论讨论的中心地带。

  随着上海戴上“世博之城”的王冠,这座城市瞄准国际金融中心的野心更加一五一十写在脸上。许多人开始认定未来的上海将取代甚至赶超今日的香港,这场金融中心的“德比之战”,胜利的天平最终将倾斜于上海一方。

  没有人能否认,今日的上海就如同15、16岁的朝气少年,“每年长高一点”是这个“发育期”少年不可阻挡的“成长定律”。而反观香港,25岁的年纪虽然风华正茂,但却难突破已然定型的“海拔高度”。无法成长的“身高”让香港这位“青年领跑者”在面对“少年追赶者”的时候,心态复杂。

  得金融者得天下。

  未来五年,香港与上海较量的核心是那顶“国际金融中心”的闪亮光环,这场发生在中国两大明星城市之间的“巅峰PK”,关乎城市的发展未来,关乎各自的“国际能见度”,关乎中国经济“大部头”的书写与荣光,而上海能否复制香港的成功故事,并将故事的原型“扫落马下”,是当中最具悬念的部分。

  无可否认,“少年上海”除了拥有“成长故事”的同时,还具有“青年香港”所无法比拟的其他优势。

  与香港不同,上海所拥有的发展腹地——长三角地区,较之于香港腹地珠三角地区,更为幅员广阔,人才技术资源更为雄厚,城市分工更为明显,对外资拥有更强的吸引力。与香港相比,上海显然更容易获得整个中国经济的能量。

  而就在上海与世界快速接轨的同时,香港作为外界进入中国的大门和桥梁的功能,却在以同样的速度消失。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卢永鸿说,上海才是未来经济指向的“终点”,而香港却只在充当“跳板”的角色。

  当前几乎所有的注脚都在指向同一个判断:面对上海的“十二五”进攻,香港决不能恋栈昔日的荣光。

  而正当舆论对这场“德比之战”的胜负争相下结论的时候,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却令香港可以再度成为“时代的幸运儿”。

  香港浸会大学经济系副教授郑毓盛受访时说,上海与香港一样,同样“觊觎”人民币离岸中心,但香港体制健全,在离岸业务方面具有优势。上海虽然会“跑得比较快”,但毕竟还会在香港后面。

  “未来五年,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中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在人民币产品开发上多做功夫,建立人民币产品交易平台,并吸引及留住人才,都可以是香港立于不败之地的‘王牌’”,郑毓盛说。

  竞争其实早已是香港赖以生存的DNA,但可以预想的是,上海亦绝不会错失“十二五”的发展好时光,何况还是在“世博年”之后“再出发”的历史时点上。

  在郑毓盛看来,“沪港的竞争并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事实上,正如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所言,沪港竞争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不应只看别人是否落后,而要留意自己是否有进步。

  “香港和上海,一南一北,可以一个‘主外’,一个‘主内’,满足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不同偏好,”卢永鸿说,“毕竟香港不能扛起所有的担子”。

  的确,上海的崛起并不等于香港的失败。在一些有识之士看来,未来五年,沪港两城完全可以各自搜索最新的城市竞争力,竞合共赢实现综合价值的最大化,从而锻造打上“中国标签”的国际金融中心“兄弟连”。(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港澳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