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在北川:“灾区人民是我们的老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香港人在北川:“灾区人民是我们的老师”
2009年01月09日 03: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香港一月八日电 题:“灾区人民是我们的老师”  ——香港人在北川

  中新社记者 陈伊敏

  岁末,记者随同一批香港义工来到了地震灾区四川北川县,在春节来临之前给灾区人民送上鼓励和祝福。这是香港慈善机构无国界社工组织的第十一批心灵重建志愿者。

  擂鼓镇大道上,来往的车辆扬起了建设中的尘土;街道边,各种档摊诉说着新生活,卖腊肉的、卖菜的、卖水果的,琳琅满目。靠近山边的板房区,一片片小菜地,生机盎然。

  蓝白双色的板房区,理发店、小卖部、“自救火锅”店映入眼帘,居民以前铺后居的方式,经营小生意。沿途遇到的居民,笑脸迎人,仿佛重逢了老友,有好多话要说…… 

  这是“五·一二”地震过去了七个多月的擂鼓镇。

  八月来过这里做心灵重建服务的香港社工周咏珊为眼前这一切“感到开心极了”。 她说,他们“生活”了起来,自力更生,从废墟里建设了新生活。

  我们不是来帮人的,是了解他们有什么需要。灾区人民是我们的老师,他们坚强、感恩,给了我们力量,这是生命教育。”义工们有此同感。

  已被完全摧毁的北川老县城南面,就是擂鼓镇,近两万灾区民众已搬到过渡板房,将在此渡过数年的生活。

  操一口港式普通话,并配合各种肢体语言,远道而来的香港人和北川人操着不同的方言却不影响沟通。 二十多名义工除了派发物资,还探访长期跟踪的单亲甚至失去双亲的孩子,通过游戏让孩子们体会团队合作的乐趣、学习遵守规则;他们为妇女们开设穴位按摩研习班,除了帮助妇女缓解各种痛症,纾缓肌疲劳外,也让社区中的妇女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他们还教老人家做运动保健……

  这批心灵天使,除了不同界别的专业社工,也有其他行业的热心人,甚至还有待业的青年。十九岁的义工文锦雄在失业后,就一直窝在家中,对未来一度感到茫然。怀着一颗“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的火热之心前来,当这个成长之旅结束的时候,他下定决心要做一名社工,去关注更多的贫弱人士。

  “这七天,我找到了梦想。”他说。

  文锦雄探访过一位痛失爱女的妈妈,告别时,他送上一瓶药膏,但这位坚毅的母亲却说:“我不需要,我的皮肤挺好的,你们留给更有需要的人吧!”她说,是这样的一幕深深地感动了他,也让他明白灾区民众需要的并不多,亲身关怀已经是一种力量。

  建新二区,一个独臂妇女正在洗衣服,身边站着的三四岁的孩子正拿着瓢帮着倒水。但是,这并不是她自己的儿子,而是懂事乖巧的邻居小孩。

  板房区过道上,拿着饭碗四处奔走的孩子随处可见。由于大人出外打工,老人成了孩子的主要照顾者。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常常是一家人照顾几个邻居的孩子,或者一个孩子同时被几家人照顾着吃饭。

  “进来坐坐吧”。义工们总是被这样的盛情邀请留住了脚步。走在板房社区,资深社工杨美玲被这些场景感动了,她说:“这里的邻舍关系实在是非常紧密,守望相助,有一种浓厚人情味。”

  她回忆起那一次,回送照片给探访过的家庭时,被热情地邀请到屋里吃饭。席间,好几家人都来“蹭饭”。 正好主人家的儿子从上海来了电话,主人家特意让儿子跟杨美玲聊天,感谢义工的爱心扶持。

  回到香港,义工周素雯深深地感受到身在“福”中要知“福”。“看见他们已开始新生活,我心中感到一阵温暖。面临金融海啸,我们应该更坚强。”她说。(完)

【编辑:邱观史
    更多港澳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