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产阶级观察:很可怜,处境尴尬不被羡慕(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香港中产阶级观察:很可怜,处境尴尬不被羡慕(3)
2010年06月07日 13:29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不被羡慕:香港中产处境尴尬

  尽管香港中产阶级在社会上占据收入和价值观优势,但吊诡的是,当下在香港社会问及对中产阶级的态度时,得到的反馈往往是“不被羡慕”,甚至有中低层收入者觉得“香港中产很可怜”。采访后,记者将原因归纳为两点:

  首先是经济上,香港中产是典型的“付出太多得到太少”阶层。

  雷鼎鸣告诉记者,在香港超过360万的工作人口中,需要交薪俸税(个人收入所得税)的人数约占37%,其他超过60%的人都无需交税,而37%的交税人口中,相当大部分为中产阶级。

  “付出多”之外,中产还从社会得到的回馈最少。

  香港约10%的最低收入家庭可享受综援(低保)、30%的中低收入者享受政府的廉价公屋福利(廉租房),偏低收入者可申请居屋(经济适用房)、夹心层可申请“夹屋”(类似于两限房)。但上述或多或少的援助及住房补贴,都需对申请者的收入进行限制,超过标限人士难以获得政府资助。

  也因此,香港中产的住房问题,多需靠自己在市场打拼解决。

  住房之外,中产在医疗保障、社会保险、教育以及财政“派糖”方面,也都是“被遗忘的角落”,很少受到相应关照。如在即将出台的医疗方案中,雷鼎鸣便预期,可能中产在交了不菲的强制医保费用后,却很难使用到香港的公共医疗资源。

  “不认为自己是中产”的港人苏先生告诉记者,在香港,富豪及地产商虽交税较多,但因其特殊地位会在产业政策等方面受到关照;草根阶层则因收入较低,能够进入与民生有关的诸多社保扶助体系;只有中产阶级,处在“大把交税看不到回报”的境地。

  其次是政治上,香港中产因缺乏媒体和政团代言人而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如吕大乐所言,由于中产相对理性独立,“很难被讨好”,又因为为其争取利益并不占据“道德高地”,故在香港政治中少有政团着意于为中产争取权益,致使中产在社会福利方面,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同样,基于“吸引眼球”的天性,媒体对“过激”、“起义”有天生的亲近,即便是香港以理性自居的两份报纸也日益“民粹化”,“反高铁”报道连篇累牍,远远超过其在社会真实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左也叫,右也跳”,占据着不同报纸最重要的版面,而真正占人数“半壁江山”的中产阶级,则或无声无息,或躲在日渐式微的副刊里,等着被激进派冷嘲热讽。

  也因之,吕大乐和雷鼎鸣都表示,香港媒体并不能真正反映香港社会状况,因为有很大一个人群并未发出相应的声音,雷鼎鸣说,如果只根据报纸来判断香港社会,那么“香港应该早已经崩溃了”。

  香港中产,就在这种不喜欢被代言,也不喜欢被报纸“激动”的状态下,成为社会“沉默的大多数”,而在社会政策往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今天,他们的利益也在沉默中被忽略和轻视,处于“不被羡慕”的尴尬境地。

  建言:不要让中产“在沉默中爆发”

  虽然沉默,但“大多数们”毕竟是有力量的。香港2003年“七一”50万人上街,一个最重要的标志便是中产出动。

  吕大乐告诉记者,虽然中产倾向于动用自身资源解决问题,着眼于“经济”,但这个群体同时也是“非常在意长远发展和价值观”的群体。

  这意味着,一旦多数中产意识到,现有政策、价值观和发展路径已偏离了其认同的底线,到了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的时候,也就到了中产爆发的“临界点”,而中产的爆发,以其人数之巨,很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社会震荡。

  为免于此,分析人士告诫四点:

  一是建立政府与中产代表相对稳定的沟通机制,倾听中产阶级心声,避免累积矛盾至积重难返;

  二是政府避免出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式政策,要在日常行政、立法及财政预算中统筹兼顾,财政收支方面要尽可能专业、理性,避免民粹化倾向;

  三是注意“拆弹”,及时化解关键环节的重点矛盾。雷鼎鸣表示,房地产政策与中产阶层息息相关,必须妥善处理相关政策,否则将无助于中产阶级的形成壮大,因为“一次房地产泡沫破裂”,便可能将许多人的房产变成“负资产”,从优裕的中产沦为“负翁”;

  四是关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诉求”。吕大乐告诉记者,在不损害基本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香港中产一般对签署CEPA、特区政府财政“派糖”等持积极态度,因为这是在“做加法”。但这些利益优惠,绝不能以换取中产既有的价值观为前提。

  在香港的政制发展上亦如是,中产不希望走一步看一步,而是希望未来之路清晰可预见,因为这才与他们既有的人生经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相吻合。□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港澳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