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实现"深蓝"梦想可"以美为师"(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中国海军实现"深蓝"梦想可"以美为师"(图)(2)

2010年08月26日 11:38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字体:↑大 ↓小

  中国向海洋突围步履艰难

  中国利用美国反恐战争的10年时间,实现了经济实力跃升,军事装备升级,并且成功解决了除印度外所有邻国的陆上边界争端。这才得以让中国的眼光投向海洋,确定下“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海洋战略,其中,打造“远洋积极防御型海军”是维护海权的重要内容。

  不过,中国向海洋方向迈出的每一步,都显得步履艰难。身处新加坡的观察家郑永年教授说,中国向海洋发展,唯一的空间是通过南海进入印度洋,但如果美国积极介入南海,中国的后院就会起火,中国海军就是走出去了,也可能面临走不回来的尴尬。

  中国海洋方向的道路上,不仅面临与美军硬碰硬的危险,而且还会遭遇到周边的“口水伏击”。中国已经被塑造成了“地区稳定威胁者”的角色,而美国则扮出了一幅“拔刀相助”的老大哥面孔。

  这让中国十分被动:一方面中国面临美国施加的强大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周边国家趁势挖墙脚。在南海问题上,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南海问题专家李国强研究员告诉本报,近来越南依靠美国介入南海事务,企图牵制中国,巩固它在南海的既得利益。“借区域外力量介入南海十分危险,将导致南海问题复杂化,南海地区的紧张和冲突,恰恰是区域外大国所希望看到的。”

  美国介入南海的名义是维护公海航行自由,但是中国并不反对公海航行自由,那美国到底是基于什么考虑?澳大利亚的卡尔·塞耶教授告诉本报,中国地图上表示的“九段虚线”含糊不清,如果中国对南海诸岛都拥有主权的话,那南海大部分海域将成为中国领海,这样中国就有可能限制外国船只的过往,这是美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所不能接受的。“如果美国不挑战中国的南海立场,那么中国就可以说他们对南海的解释已经被接受。”

  希拉里7月23日发表的南海言论,就是基于如上考虑,而不仅是简单的“打抱不平”。美国尽管只是小试牛刀,但却震动了中国一向在南海问题上坚持的双边谈判原则。卡尔·塞耶教授说,尽管美国的介入会使得南海局势复杂化,但如果能够促使南海问题在中国与东盟会谈的机制中解决,则符合东南亚国家的意愿。

  但这对于中国来说,则可能意味着南海双边谈判原则的终结。外界观察家认为,中国在应对“中国威胁论”,维持“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上,倍感吃力。针对中国面临的海上被动局面,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孔哲文说,中国的问题不是在于发展海军,而是在于海军国际战略不清晰,并且明显滞后于中国海上力量以及利益的发展。

  即便强大如美国,也深知在海权大战略上采取“软硬兼施”、“拉打并用”的多重手段,则起步维艰之中国,更需要步步为营、审时度势、多方运筹、多管齐下。

  以美为师亦以美为鉴

  对手是最好的老师。无独有偶,《解放军报》最近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说,中国不仅要看到与美国等军事强国之间在技术上的时代差,更要看到在文化理念上的时代差。在BBC看来,中国军队喊出了学习美军的口号。

  撇开美国的海洋霸权思想,美国海军发展的思路,以及与外交软实力相辅相成的方式,都有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200多年前,刚刚独立的美国还处于“不列颠治下的和平”时代,广阔的海洋上游弋的,多是英国的战舰和商船。美国因此选择了太平洋作为拓展海权的方向,承认英国的既得海权利益,避开了英国的锋芒。

  当前崛起中的中国,即面临着如何避免与海权大国美国发生冲突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奉行“韬光养晦”的外交原则,避免了与美国直接交锋,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海外利益的扩大,中国海军力量与日俱增,一大批自主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护卫舰、潜艇等新型武器装备部队,这引起了美国的极度关切。

  卡尔·塞耶教授对中国的海权道路提出忠告。他告诉本报,中国首先必须确定自己是一个陆上力量,还是海洋国家。美国的邻国加拿大与墨西哥,都对美国不构成军事威胁,而中国有许多陆地邻国,其中包括俄罗斯与印度。如果决定要成为一个海洋国家,那么就需要学习如何保持海军远程作战能力,这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如果没有海外基地,就必须有友好国家的海外港口支持。此外,中国还需特别考虑与美国等海权国家的合作。

  中国海军走出去是历史的必然,不是任何人可以阻挡得了的。但是中国海军不会选择“炮舰政策”,也不会无止境地扩充力量,中国海军的目的仅是维护自己的正当海洋权益,维护海外利益的安全。中国海军派遣舰艇编队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共同维护世界航运的安全,就是中国海军和平走向深蓝的范本。

【编辑:张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