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韩常规武力对比失衡 朝鲜核弹为“最后王牌”(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朝韩常规武力对比失衡 朝鲜核弹为“最后王牌”(2)
2009年07月15日 14: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陆军:朝鲜的易守难攻

  朝鲜陆军约70万人。配备2270辆上世纪50年代的T-55、上世纪60年代的T-62中型坦克。韩国陆军约56万人。坦克共2130辆,其中上世纪80年代的K1型约1000辆、T-80U型80辆,上世纪50年代的M-48型850辆。韩国的M-48型坦克经过大幅度改进,技术性能远优于没有多少改进的朝鲜坦克。

  如果朝鲜陆军坦克越过三八线攻击韩国时将会发现,美韩陆军坦克直射射程超出朝鲜坦克700〜1000米。也就是说,当美韩陆军坦克击毁朝鲜坦克的时候,朝鲜坦克的火炮根本打不到对方。同时先进的美韩陆军坦克炮可以从任意角度击穿落后的朝鲜坦克的装甲,而朝鲜坦克过时的坦克炮根本无法击穿对方坦克正面先进的复合装甲。

  另一方面,现代化战争中,美军其实是用地面监视飞机上的雷达远距离发现对方的车辆、人员,并将其定位,然后引导空中力量将其摧毁的。在美韩方面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朝鲜陆军坦克根本没有能力离开其地下工事发动大规模攻击、威胁韩国。

  但如果美韩入侵朝鲜,朝鲜随处可见的坦克障碍和雷区将给美韩坦克带来麻烦,朝鲜老式坦克可以隐蔽在工事中,近距离攻击并击穿美韩先进坦克薄弱的侧后装甲。

  韩国需要考虑的一个威胁是:韩国的首尔距离三八线只有约50公里,而朝鲜陆军装备有大量射程超过50公里的170毫米自行加农炮、240毫米火箭炮和战术导弹。韩国方面经常声称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入侵并占领整个朝鲜,朝鲜则公开声称其炮兵“可以把首尔打成一片火海”。占据绝对优势的美韩方面没有像在伊拉克那样攻占朝鲜,朝鲜远程炮兵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导弹:老式对新式

  朝鲜的弹道导弹型号有“飞毛腿”(射程300公里)、“劳动-1”(射程550〜600公里)战役战术导弹,以及少量的“罗洞-1” 和“罗洞2”导弹(射程1300公里左右)、“大浦洞-1”(射程1500至2200公里)和“大浦洞-2” (射程3750至6000公里)弹道导弹。美韩方面称,朝鲜的“劳动”和“飞毛腿”导弹共有近千枚。朝鲜的经济力量非常薄弱,而弹道导弹的生产成本又极为高昂,所以朝鲜的弹道导弹数量不太可能有大幅增长。

  韩国1978年以美制“奈基”大型地空导弹为基础,成功研制两种地-地弹道导弹。1997年美国更向韩国提供了111枚Block 1型陆军战术导弹,射程为165千米。后来又提供了110枚Block IA M39式导弹,射程达到300公里,可以从38线附近打到中国境内。美制导弹采用惯性加GPS复合制导,最佳精度15米,远远优于朝鲜的导弹。美制导弹弹头上安装了273枚人员杀伤/破甲弹,威力也远远超过朝鲜的老式导弹。

  2006年10月24日韩国公开宣布,成功试射了射程为1000公里的巡航导弹,导弹准确命中目标。韩国先进的巡航导弹不仅能击中朝鲜的目标,同时也可以打到邻国首都。而朝鲜似乎没有巡航导弹。

  美国人声称朝鲜的远程导弹威胁美国本土。然而能从朝鲜打到美国的射程上万公里的导弹技术难度极大,至少近年朝鲜还难以拥有性能可靠、能威胁美国的远程导弹。

  核武器成为关键

  在苏联解体前,朝鲜不重视装备更新,其海、陆、空军装备平均比苏联集团的其他国家落后20年。苏联解体后,朝鲜军队装备更新完全停止,今天朝鲜军队装备已经落后美日韩等国40年以上。随着老旧装备不断磨损报废,今天朝鲜常规武器数量不增反减,甚至比20年前更弱。

  上世纪60年代,朝鲜就在苏联的帮助下建成了宁边核设施,当时如果强行发展核武器,阻力远小于现在。

  在苏联解体后,朝鲜突然失去苏联等国的核保护伞和常规军力保护。这种情况下,朝鲜不顾全世界人民反对核武器的呼声,开始发展核武器,并强行实施两次地下核试验,受到了各国的谴责。

  如果用浓缩铀方式生产核武器,要消耗大量的电力。朝鲜经济落后电力有限,所以用这种方式取得的浓缩铀数量也有限。用宁边反应堆生产钚,国际原子能机构考察后认为,其钚产量也很有限。一般估计,朝鲜目前拥有的核材料,只能组装约10枚威力不足的裂变核弹(原子弹)。受朝鲜的基本国力所限,朝鲜的核弹数量不可能偏离这个基数太远。同时朝鲜没有能力将核弹投掷到美国本土,朝鲜微弱的核力量不足以威慑美国。但核弹足以威慑韩国和日本。★

  (本文作者为军事科普作家;本文军事资料主要来自世界著名武器年鉴“简氏年鉴”)

【编辑:曹昆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