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地铁惨剧频发探因:安检措施缺失(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莫斯科地铁惨剧频发探因:安检措施缺失(2)
2010年04月01日 16: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年年初,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成立第八个联邦区——北高加索联邦区,并任命赫罗波宁为总统驻该联邦区全权代表兼俄政府副总理。

  北高加索地区向来任命的都是有军衔的“将军州长”。赫洛波宁却一直是主管经济的文职官员。文人治乱地。赫洛波宁不仅要改变当地落后的经济现状,还要面对各个共和国已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家族利益,完成反恐任务。

  只是多年积累的恨意并非朝夕之间就能解决。一方面,一些官员将反恐资金中饱私囊,以持续获得中央政府的反恐拨款。另一方面,北高加索地区失业严重,一些失业青年在重金的诱惑下不断加入恐怖分子队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现在应该是俄罗斯全面检计国家反恐战略、战术和政策的时候了。

  去年11月27日,一列从莫斯科开往圣彼得堡的166次“涅夫斯基”特快列车行驶中发生脱轨,造成27人死亡、百余人受伤。这次事件是由自制爆炸装置引起的。“其实,这已经是警告了,是恐怖组织的卷土重来。”

  针对传统恐怖主义的打击,俄罗斯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4年,属于高潮期。通过两次车臣战争和俄罗斯强力部门的清剿,近年来,北高加索恐怖势力遭到沉重打击。2009年4月,梅德韦杰夫宣布长达10年的车臣反恐战争结束,数万俄政府军撤离。

  “此后,以安抚为主,放松警惕,俄方似乎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味道了。”王大伟说。

  “我们的‘抽检’也很严格”

  爆炸案发生时,普京正在西伯利亚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视察。他迅速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严惩犯罪分子。随后,他中断视察,提前返回莫斯科,到医院慰问伤者。电视画面上,普京脸色铁青。

  俄罗斯政府新闻局宣布,普京下令向每名遇难者家属提供30万卢布抚恤金(1美元约合29.5卢布)和1.8万卢布丧葬费,重伤者每人补助10万卢布,轻伤者每人补助5万卢布。

  但爆炸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创伤,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愈合。“作为莫斯科人,我感觉在这里生活没有安全感。” 达尼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俄紧急情况部心理救助中心已公布热线电话,对心理受到恐怖爆炸影响的人员提供帮助,截至3月30日已接到300多个心理求助电话。

  莫斯科地铁系统始建于1935年,为全球造价最高、客流量最大的地铁系统之一。如今,系统发展为12条线路和大约180个车站,覆盖全城,延伸至市郊,成为市民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每天运送乘客800多万人次。

  莫斯科地铁近年来发生过多起爆炸案。2004年2月6日,一列地铁列车在莫斯科汽车厂地铁站内发生爆炸,造成42人死亡、250多人受伤。同年8月31日,莫斯科里加地铁站入口处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30人受伤。

  相关部门随后加强安保措施,在每座地铁站部署警察昼夜巡逻和配备警犬嗅探爆炸物等。但是紧绷的神经没过多久又松弛下来。

  韩国记者朴一石曾常驻莫斯科,地铁是他的常用交通工具。“上下班高峰期,发车间隔不到两分钟,非常便利,地铁站的繁忙程度不亚于东京地铁。”但莫斯科地铁进站口一般不设安全检查仪器,带着大包小包的乘客不用通过安检就可直接进站。

  但俄警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有安检设施,但没有设在明处,不需要每个人都过安检设备。如果发现乘客携带可疑物品或形迹可疑时,才会要求接受检查,“我们的‘抽检’也很严格”。

  美联社援引俄罗斯安全调查机构发言人弗拉基米尔·马尔金的话报道,两名嫌疑人在列车上引爆随身携带的爆炸物,不知她们如何逃过安检。

  血案发生后,分析人士纷纷对警方提出批评,指责他们麻痹大意,放松管理,要求对有关人员的渎职行为进行调查。

  也有报道说,俄警方曾预先得到车臣恐怖分子要进行爆炸袭击的情报,并在一些地铁站加强了警力,“过去五六天,莫斯科街头一直有安全人员重装巡逻”,但终因重视程度不够,未能阻止惨剧的发生。

  俄警察在民众心目中一直形象不佳。俄列瓦达分析中心最近对全国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81%的受访者认为,警察无法无天问题非常严重。在回答是否信任警察的问题时,67%的人表示不信任。

  今年2月,梅德韦杰夫宣布解除17名内务部将军的职务。这被媒体称为俄现代史上最大的一次警察干部调整。

  3月30日,俄罗斯举行全国哀悼,下半旗向爆炸案遇难者致哀。俄联邦安全局局长博尔特尼科夫表示,策划和实施爆炸的恐怖主义团伙可能还藏匿在莫斯科。与此同时,美国纽约地铁宣布加强戒备,中国上海地铁方面也已制定了近20类反恐预案。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