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人口、资源和环境约束使北京发展面临挑战(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调查称人口、资源和环境约束使北京发展面临挑战(2)

2010年11月01日 09:2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国城市的“十一五”与“十二五”

  ——我国城市的十大变化与十大发展新趋势

  “十一五”中国城市价值十大新变化

  变化一:城市实力显著增强,但制约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

  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GDP总量达18.6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62%。与此同时,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凸显,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土地高扩张的城市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变化二: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但区域不平衡不协调形势依然严峻。

  2009年以来,13个区域规划先后上升到国家层面,东西呼应、南北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但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区域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扭转。

  变化三:城乡统筹取得明显成效,但阻碍城乡发展的二元“鸿沟”问题依然突出。

  “十一五”,城乡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城乡差异的土地制度、城乡分治的管理制度依然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障碍。

  变化四: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但日益蔓延的“城市病”成为重大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42.99%提高到2009年的46.59%,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但城市无序开发、城中村、垃圾围城、交通拥堵、住房拥挤、城市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

  变化五: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生活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2006年-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加优秀的文化、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成为政府的重点任务。

  变化六:城市设施功能日趋完善,但城市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

  “十一五”以来,中国城市在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等“硬环境”上得到很大改善。但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与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变化七: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改善,但公共服务水平与居民多元化、多层次、多变性需求尚存差距。

  “十一五”,为群众提供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得到改善。但总体上城市公共服务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无法满足公众需求,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产出效率也偏低。

  变化八:民主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任重道远。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复杂交织,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群众追求权益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共享发展成果的意识和诉求强烈,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任务十分艰巨。

  变化九:城市发展加速转型,但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尚未建立。

  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各省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纷纷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作为战略重点。但绿色、低碳、宜居等引领城市发展未来发展的全新模式尚未真正建立。

  变化十: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深入推进,但不稳定、不安全、不和谐、高风险因素仍然存在。

  当前五种不稳定因素正在演变成为城市的潜在风险:一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二是社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并有激化趋势;三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四是官民冲突加剧;五是非传统危机和人为制造的危机正成为城市安全的主要危险。

  “十二五”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趋势一: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包容性增长成为发展的核心理念。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就是要秉持“包容性增长”理念,把优化城市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作为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核心目标和重要保障。

  趋势二:“调结构”是城市“十二五”的主攻方向,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成为重要突破口。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是要掌握核心关键技术,重点是率先抢占市场先机,核心是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趋势三:“转方式”是城市“十二五”的发展主线,完善城市综合创新体系是“转方式”的重要支撑。

  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整合开放共享的科技、知识、人力、文化等要素,推动城市发展、实现城市转型。

  趋势四:“扩内需”是城市“十二五”的基本方针,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扩内需的根本要求。

  “十二五”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关键是提升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一方面,着力培育中产阶级人群,着力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为促进社会稳定和启动内需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投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民生福祉的系统改善,使城乡居民“敢于消费”。

  趋势五: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破除城乡“二元”分治的体制障碍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关键。

  要处理好五大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城镇化与新农村的关系、短期效益与长效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关系;实现“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

  趋势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十二五”发展新导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是重中之重。

  要抓住两大关键点:一是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加快推进各项改革,着力构建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趋势七: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增强软功能、改善软环境、提升软实力是城市“十二五”的重要目标。

  以文化为核心要素,对城市发展要素进行科学配置,对城市功能进行优化,构建城市发展的创新模式,这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与战略性新思路,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

  趋势八:节能减排的硬约束进一步增强,绿色低碳成为引领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的全新模式。

  “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的硬约束指标将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技术能力,完善资源能源强度指标的分配。在此形势下,构建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环境、低碳建筑、低碳社区和低碳家庭“六位一体”的城市发展全新模式将引领中国城市“十二五”可持续发展。

  趋势九:城市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农民市民化成为“十二五”城市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十二五”要着力破解当前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形成的“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不完全城镇化”的问题。

  趋势十:改革进入全面攻坚阶段,行政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城市“十二五”改革的重点领域。

  我国改革将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但深层次改革不到位。“十二五”时期,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已经不是改或不改的问题,关键是如何改、如何突破的问题。

  (作者系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