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院士学者历数科研“潜规则” 痛斥其减缓创新步伐

2010年11月04日 08:45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前,两名中国学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社论文章,指出近年来中国的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由于研究经费分配中存在许多问题,减缓了我国创新的步伐。在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众多院士专家针对科研中的种种“潜规则”,呼唤给科研工作和技术创新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科研“潜规则”减缓创新步伐

  中国的研究经费近年来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创新步伐却远远落后于此,原因何在?

  在11月1日开幕的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大会开幕式致词时,直接引述今年9月的《科学》杂志上,由两名中国学者撰写的社论文章指出,“正是由于研究经费分配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减缓了我国创新的步伐。”

  关注到这一问题的,不仅仅是韩启德。年会召开期间,在11月2日举行的“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和学者痛斥种种科研“潜规则”,希望能建立起一个有助于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

  对于两名中国学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必须打破研究资金管理中的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的科研文化,研究资金必须以学术能力优劣为基础进行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韩启德说,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我们要努力从体制机制的改革着手,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问题。

  “评审前,先要表态评审是公正的”

  “现在一些科技评审项目中,‘潜规则’肯定是少不了的。”许振超,这位从青岛港务局一名基层工人成长起来的创新人才,讲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潜规则’我也经历过,甚至是在一些国家级的项目评审中。评审之前,就先要求申报者签署一张表格,表态这次评审是公正的。你填了,就进去参加评审;你不填,就不能参加评审,就算让你参加,结果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许振超很困惑,评都还没评呢,怎么能知道公正不公正,这个态要怎么表呢?

  同样是项目评审中的“潜规则”,河北农林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常委王海波另有一番感受。

  “我听一位教授讲过,现在的会议有一种必须参加,就是项目评审会。你可以不去卡别人,但必须让别人知道,你是有控制权和评审权的。这样等轮到你的项目了,别人自然也会宽松一些。”王海波甚至用了“逼良为娼”一词,来形容目前科技界中的个别极端现象。

  在他看来,国内有很多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但他们的正面作用,往往不如一些人负面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大。

  “科学家的话,还没一个处员顶用”

  尽管已经是中科院的院士,但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刘嘉麒却自认为“搞不懂”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关系:“一些机关的管理干部往往这么说,我们是为科学家服务的,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但是你说哪件事科学家能定下来呢,真正定下来的都是他们。”

  刘嘉麒说:“我说的话,不要说与一个处长比,甚至比一个处员都不顶用。你申报某个课题或项目,一个处员都能决定,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

  在刘嘉麒看来,这种不正常现象的背后,其实涉及到的就是科学管理问题:“为什么做不出来好的成绩,就与管理有关系,现在比较明显的就是管得过细过繁,从项目的申请到项目最终完成,你不知道要跑多少路,交多少报告,写多少材料,也不知道在这个之外还要做多少的事情,所以科研人员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实在是太大了。一个项目在执行的三年五年时间里,好多时候都用在跑这个上头,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工作。”

  刘院士的苦恼,也与《科学》杂志上两名中国学者撰写的社论中所指出的中国科技界的“潜规则”十分相近:“每个人都很清楚: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最重要,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