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南极考察队“雪龙”号科考船将抵深圳 向公众开放(2)

2010年11月05日 09:15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第27次南极科考队副领队、昆仑站站长夏立民:

  考察南极留大胡子有妙用

  船头钢板厚达1米

  记者: “雪龙”号有哪些特点?

  夏立民:虽然它是个破冰船,但很难从外形上看出破冰能力,负责破冰的船头前部用的是特种低温钢,厚度达1米。雪龙号的驾驶室在前面,就是为了便于观察破冰情况,而一般的商船,驾驶室是在后边;再者它是一个科考船,有实验室;另外它还是一个客船,一般的货船有30个船员就不少了,“雪龙”可以装100多人,生活设施也是很完善的;同时它还是一个运输船,下面有很多大舱,装满了运往南极的各种各样的物资。

  记者:在“雪龙”上您一共呆了多久?船上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夏立民:我参加了五次极地考察,在雪龙号上累计呆了10个月。因为船上人多,而且各方面的专家都有,每个队都会办一些讲座,把南极考察的事项在船上进行细化,然后再进行业务上的讨论。文体活动也很多,打打球游游泳,船上的生活还是很充实的。小酒吧是免费开放的,每周大约开一次,大伙会找个理由庆祝,比如过赤道等等。

  留大胡子有妙用

  记者:听说您每次去南极都会留大胡子?

  夏立民:对,我天生胡子比较重,留起来能挡紫外线,也能保暖。南极在非常冷的情况下,人需要带面罩,呼气时鼻子常会结一个冰疙瘩,没有胡子这个疙瘩是直接贴在脸上的,需要经常揪面罩,很难受,我就不用。

  记者:南极考察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夏立民:比较难忘的是极夜。在中山站有两个月的极夜,没有太阳,我们可以非常精确地计算太阳是哪天下山,哪天露头。在太阳最后一天出现的时候,大家会跑到附近的小山顶上去看,看着它从地平线出来一点点,然后马上又下去了。这是最后一天。大家就知道下面两个月时间没有太阳了。算好太阳出来那天,大家也会跑去看,挺有意思的。

  考察归来半年身体才能恢复

  记者:极昼极夜会不会扰乱生物钟?

  夏立民:极昼期间,大家都会累得要命,因为需要利用南极短暂的夏季进行站区的工程建设和野外科学考察,所以不存在生物钟的问题,倒下就睡。极夜期间,大家就是按照表的时间来作息,但是也很混乱,失眠是非常普遍的。免疫力也会下降,回来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恢复过来。

  记者:这次的路线和考察任务是什么?

  夏立民:我们从深圳出发,经过澳大利亚到中山站。到中山站开展各种各样的科学考察和站区建设,我带着16个人、5辆车、20个雪橇去跑昆仑站,那里距离中山站1300公里,是南极的内陆冰盖。

  记者:您也是昆仑站的站长,这一次去昆仑站的任务是什么?

  夏立民:昆仑站从建成到现在只有一年半的时间,这段时间要把昆仑站的设施逐步进行完善,这次带过去的物资存量共有240多吨。在沿途和昆仑站上我们都要进行冰雪、地质、天文、气象等等各种科学考察。

  第26次南极科考“雪龙”号船长王建忠:

  船上环保设施很有看头

  记者:作为老船长,您觉得“雪龙”号在哪些方面值得一看?

  王建忠:南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净土,作为一条穿梭于南北极的船,我们对环保的要求很高,相应的生活设施很值得一看。

  记者:在“雪龙”赴极地考察的过程中,船长的状态是怎样的?

  王建忠:因为航区和任务的特殊性,对船长的要求比较高,不仅仅是驾驶,还要兼顾船上科考队员和船员的管理,以及南极物资的协调工作,跟别的船相比,这方面要求比较高,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也比别的船高。当这个船的船长,压力比较大。(张曼)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