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分析称中国媒体应掌握主导权 扭转"西强我弱"格局

2010年11月12日 14:08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观点提要

  在一个现代社会里,只有支持和保障媒体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助推生产力发展,助推整个社会健康前行。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今天的新闻传播规律和社会舆论格局都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中国媒体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该被动适应,而必须也完全能够更有作为,更好地担当和完成时代交付的重任。

  今年的11月8日是我国第十一个记者节。作为一个不放假的节日,全国各地的媒体人、新闻人在这一天里依然奋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用心记录历史、传播信息,为社会发展进步鼓与呼。与时代同行,与使命同在,中国媒体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而不断壮大成熟,“中国声音”也愈发受到国内外公众重视。面对新的时代形势,面对前所未有的舆论新格局,中国媒体能否穿越考验更上层楼,不仅是媒体人自身探索的重点,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

  今天,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社会,新闻舆论都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民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新闻宣传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长期以来,全党全社会都十分重视新闻事业,始终给予巨大的关心和支持,不断推动各类媒体向前发展。近来,中央又进一步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正确认识新闻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善于运用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不断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的确,在一个现代社会里,只有支持和保障媒体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助推生产力发展,助推整个社会健康前行。

  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于我国来说,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明显,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特别是人们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各种公共事务的信息公开要求更加强烈,对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更加期待。进入新世纪,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带来了崭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更形成了各种信息资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新的集散地,同时也成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较量的新战场。随着社会舆论格局日趋多层次、复杂化,各类媒体必须加速适应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充分发挥各自的定位功能和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今天的中国媒体已经身处于“地球村”时代,如何以开放的姿态、国际的视野报道中国,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丰富、多彩、变化的中国,如何应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从根本上扭转“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都成为摆在中国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当前,在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一些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强大,千方百计对我国在战略上围堵、安全上威胁、发展上牵制、主权上干涉、形象上丑化、思想文化上渗透,对华加紧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面对这种日益激烈、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和传播竞争,提高“中国声音”的频率和分量,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传播能力,中国媒体人可谓重任在肩。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今天的新闻传播规律和社会舆论格局都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中国媒体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该被动适应,而必须也完全能够更有作为,更好地担当和完成时代交付的重任。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我们媒体人都应当主动顺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更加注重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更加注重研究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以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舆论引导来提高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对于报纸等传统媒体来说,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要求,又要应对新技术和新媒体方兴未艾的冲击,只有直面挑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才能在新的舆论格局下巩固扩大阵地、赢得发展空间,牢牢掌握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在参与历史中记录历史,当代中国媒体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社会舆论格局的剧烈变化,带之以舆论引导更趋复杂、艰巨,相应地对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真分析这种格局变动,为中国媒体更有作为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当是新形势下掌握舆论主导权的一门必修课。毛晓刚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