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10万尾金线鲃“游回”滇池 土著鱼助力改善水质

2010年12月09日 00: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2月8日,10万尾金线鱼被放入昆明滇池,治理滇池污染。中新社发 任东 摄  

  中新社昆明12月8日电 (记者 甘娜)时隔20多年,在云南滇池销声匿迹多年的土著鱼金线鲃今天终于“回家”了。

  12月8日,10万尾人工繁殖的金线鲃鱼苗,在滇池湖畔的海埂公园被首次放流入湖,此举是滇池恢复土著鱼类,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助力滇池污染治理的新举措。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君兴说,滇池金线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濒危特有鱼类,俗称金线鱼,与大头鲤、大理弓鱼、鱇浪白鱼一起被誉为云南四大名鱼,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滇池水体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环境破坏、水质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滇池土著水生生物尤其是土著鱼类在湖体中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1986年,金线鲃从滇池湖体消失,仅有少量存在于滇池周边未受污染的溪流、水潭中,目前野生种群数量不超过万尾。

  经过10余年刻苦攻关,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世行全球环境基金(GEF)的资助下,成功实现人工繁殖滇池金线鲃,从根本上解决了金线鲃的苗种来源,并繁殖出滇池金线鲃二代。今年共繁育出40万尾金线鲃。

  杨君兴说,金线鲃成鱼体长可达210毫米,主要捕食小鱼、小虾,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浮游动物(小鱼、小虾的主食),从而抑制蓝藻等浮游植物。“过去滇池水生态治理都是通过投放外来物种,如花白鲢等鱼类来抑制蓝藻,现在用滇池的本土特有物种来改善滇池的水生态环境,标志着滇池治理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时隔20多年后“回家”,金线鲃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是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对此,杨君兴欣喜地告诉记者,研究所在滇池白鱼口、下梁王水域做了为期一年的养殖试验,成活率达80%以上,鱼的体重还有所增长,证明人工繁殖的金线鲃可以在滇池V类水中存活。

  滇池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也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内陆淡水湖泊之一。截至2009年底,滇池治理累计投入资金120亿元人民币,综合治理的成效逐步显现。 (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