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张学良口述历史:张作霖不是土匪 是在维护治安(2)

2010年12月13日 09:14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三、为结束内战而拥蒋,和为拥蒋而制止内战是有区别的。张学良判断,蒋胜了可停止国民党内部的战争,但若阎锡山胜了,阎、冯、李、汪之间还会分裂,国家还不统一。

  记者:有个所谓“助蒋通电”的问题。许多史家认为,从抗战前8年中张学良发的电文(“巧”电等)里看,张学良是一心支持蒋介石的,支持蒋打地方将领。但从您的文章里看,还是应当对张支持蒋做具体分析,看看张究竟为什么支持蒋?

  王海晨:是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笼统言之。张学良也不认同“‘巧’电就是助蒋通电”的说法。张学良说:“我的‘巧电’就是武装调停,我那个调停里头包含有两个意思:你不停,我就打你;中央要不停,我就帮着你打中央。我并不是支持蒋……我拥护中央有一个集权政府,我们这个中国才能好,你四分五裂怎么行,所以,我反对内战。”“我就是要中国停战。我并不是帮谁,不是中央不中央,我是帮中国,我是想国家统一。”

  事实上,他还是帮蒋,但他帮蒋的目的是统一、停战。“我看还是蒋介石能统一中国。我要帮阎锡山,这个仗还得打三年五载。我刚刚把兵撤出来,刚刚停止内战,要再反蒋,内战什么时候算完?要结束内战,只有拥护蒋介石。”为了结束内战而拥护蒋介石,和为了拥护蒋介石而制止内战是有区别的。他之所以拥护蒋介石是因为他判断蒋介石胜利了可以停止国民党内部的战争,如果阎锡山打赢了,阎、冯(玉祥)、李(宗仁)、汪(精卫)之间还会分裂,战争还将继续。

  调停的结果是使蒋介石转危为安,但他的动机是停止内战,维护国家统一。谁不停我打谁和为了帮助蒋介石而打阎锡山有着重大的区别,这不仅仅是对动机的一个简单的解读问题,它涉及到对武装调停意义的正确把握。如果只强调调停的结果帮助了蒋介石,就说调停的目的也是如此,显然是一种误读。

  四、张学良说,蒋先生没说过“凡遇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

  记者:过去都认为“九一八”时的“不抵抗命令”是蒋介石下的,比如电影《西安事变》就是这样演的。还有文章说蒋介石“不抵抗命令”的译电文稿被于凤至带到了欧洲,藏于外国银行,变成了蒋不敢杀张的“保单”。但好像情况并不如此。我看到最近报上已有文章辨析了这一点。究竟情况如何?

  王海晨:1992年6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张之丙女士在采访张学良时,为求证外间说法,给张学良读了一段一部史书所写的内容:“9月初,日本就制造了中村事件。11号,又接到蒋介石一个密电,召张去石家庄会晤,在火车厢里,蒋说,‘我这次跟你会面主要是要你严令东北军,凡遇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

  张学良说:“他没说这话,没有。”这是替我开脱责任,“好像是中央,大家骂我不抵抗啊,好像是奉中央命令的,这不在中央,(中央)没责任的。”

  张之丙说:“说您在军法会审的时候啊,您就把它拿出来了,在您口袋里有一个黑皮包,您从黑皮包里拿出来的,正好是蒋总统给您的密电。结果中统局尽量地搜查,希望把它拿去,后来说是于凤至,于夫人把它拿到美国去了。”

  张学良说:“这都是胡说。”“大姐(于凤至)不懂政治,也不搞政治,没这事。”

  唐德刚教授听后对此慨叹道:“这个说法可是历史的大翻案,我们五十多年来,光知道是蒋公让你不抵抗的。”

  五、张蒋之间因听不懂对方的方言而造成严重误会。

  记者:我知道张学良从欧洲回国后,提出不回东北军,而希望在蒋介石身边当侍从室主任。对此我一直不理解。估计其间的原因有很多。但您在文章里说,张蒋矛盾和张想留在蒋身边的起因之一,是由于张蒋因口音(方言)有较大差异而常常引起很多误会。这真让我想不到,也不大好理解。您能具体说说吗?

  王海晨:1934年1月,张学良从欧洲回来后,向蒋提出担任蒋侍从室主任的意愿。有学者解读:“张学良之所以一见到蒋介石就抢先表达不愿带兵,就是不想把东北军送到‘剿共’的战场上去,他的目的是保存实力,等待机会,有朝一日杀向抗日战场”。从张学良的口述看,并非像这些学者解读的这样。张学良说:“那时候,蒋先生跟我也很客气,给我指定几个事情,说你愿意做哪些。我说,我愿意做你侍从室主任。侍从室是这样子,等于他们幕僚一样,也就等于副官,给他办事的,位置很低。用张群的话讲,就是给他夹皮包的。他(蒋介石)说,那个事情你怎么能做呢?好像把我贬得太低了。”的确是贬得太低了。想想看,张学良旅欧前是蒋介石的副手,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当侍从室主任,不就真有点像夹皮包的了吗?

  记者:那您说说张蒋之间因方言造成误会的情况吧。

  王海晨:张学良是这样说的:“我们两个言语上有误会,我们两个有时候误会很大。因为我说话,他有些听不大懂。我这人有时说话转弯子,他就听反了。你比方说,‘我为什么不去?’那就是‘我要去’啊。南方人他就认为‘我要你办事,你不去。’蒋先生一生气就讲他的奉化话,我简直听不懂。这听话听不懂有很大关系,你也不能老问他,‘你说什么?’你说话要解释,你的深刻意思何在呀?你听不到。”

  历史需要重视细节,忽略了细节,往往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但怎么重视细节,人们也不会想到张学良和蒋介石的矛盾产生于彼此听不懂对方说话。如果张学良不说,学者怎么也推测不到“方言”、“口音”会成为张学良从欧洲归来后决心不回东北军、要留在蒋身边的因素之一。

  记者:这真是风起于青萍之末,掀起滔天巨浪。

  六、“西安事变的主角是杨虎城”,张学良此说有一定道理。事变前张问计于杨,“杨遂言待蒋公来西安,余等可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张“闻之愕然,沉默不语”。

  记者:在您文章里见到了个说法,让我甚感到惊讶,就是——“西安事变的主角是杨虎城”。过去,“张杨”、“张杨”,张在前,张的官职高,张一直是被认为是事变主角的,书里是这样记述的,影视更是这样演。何以说“主角是杨虎城”呢?

  王海晨:的确,史学界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主角,在事变中起主导作用。张学良本人在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西安事变反省录》中也说自己是主角:“平心而论,西安之变,杨虎城乃受良之牵累,彼不过陪衬而已。”但张学良口述史却颠覆了这一观点。“他是西安事变的主角哇,不过名义上我是主角了。”张学良说。

  记者:那么,怎么理解张学良的这个新说法呢?

  王海晨:综合整个口述史以及张学良以前所写的回忆分析,张说杨虎城是西安事变的主角,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西安事变的缘起是劝蒋介石团结抗日失败,而劝张学良向蒋进言最力者是杨虎城。肤施会谈之后,张学良一直寻找机会劝蒋,屡遭挫折,杨则“力促以向蒋公进言”。杨的力促对张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因为张杨同属杂牌军的将领,同命相连。张学良说:“杨虎城,他也是被我指挥的。让我们去打,钱呢?军队行动要钱呐,没有。他问,副司令,怎么办?我没办法。我用我的副司令部里头存的钱,给他拨十万块钱。所以那时中央不是我说,指挥军队不公平啊!对人家不公平,谁也看得明白。”所以,杨虎城“力促以向蒋公进言,以期早日实现,节省双方消耗。”

  记者:您的意思是不是说,杨虎城向蒋进言最初的动机是:这内战实在打不下去了,没有给养怎么打,也不该打。

  王海晨:是这样的。张学良谈过这个问题。他说,蒋介石对中央军和杂牌军的待遇不平等,在后勤补给、兵员补充等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引发杨虎城强烈不满。

  “军队没有兵时不许招兵。全国都不能招。这不能说不对了,政府下的命令,嘿嘿,那么我们发现蒋先生暗中让胡宗南他可以招兵。”胡宗南“是他最大的嫡派。让他暗中招兵,不让人知道。那我们也知道,不会不知道。” “所以那时杂牌军队,他都不打呀!谁也不打。我打什么?你等于用外头的力量来消灭我们。你也不给我补充,你也不给我钱,你也不给我弹药,不许我招兵,这干什么呢?兵不许我再招,那我怎么办?那就是把我们消灭就是了。这不是明摆着吗?谁也不是傻瓜, 儿媳妇一样,……没法做了。”

  记者:您接着说第二点吧。

  王海晨:第二,西安事变中最大胆、最核心,也是最有效的行动是捉蒋。而捉蒋的主意是杨虎城首先提出来的。如果没有杨虎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言,恐怕不会发生临潼捉蒋那一幕,那也就没有西安事变了。1936年10月至12月初,张学良数次劝蒋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双方发生尖锐冲突。11月1日,蒋介石在洛阳军分校对前来祝寿的各路大员训话。张学良说:“蒋说:‘大家要明白:通日本的是汉奸,通共产党的也是汉奸!’大概是这样的意思,我非常难过,他就是骂我。”这种情况下,张学良问计于杨。“杨遂言待蒋公来西安,余等可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张学良“闻之愕然,沉默不语”,可见,他对武力扣蒋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直到苦苦劝蒋完全无效,才采纳了杨的建议。

  记者:“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对事变的整体谋划;“挟天子”,更是事变的核心行动。

  王海晨:第三,虽然临潼扣蒋的具体行动,张、杨未和共产党商量,但就整个西安事变而言,共产党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是西北“三位一体”联动的结果。在“三位一体”之中,杨虎城的西北军和共产党的关系要比东北军密切。张学良说:“杨虎城手底下的一定比我手底下的厉害,早就被共产党浸透了。不但是文人,另外还有浸透的一个师,那个师差不多都是共产党。他(杨虎城)的太太是共产党。” “我们所谓三位一体嘛。周恩来这人好厉害……连我的部下,杨虎城的人都听他的。” 张学良的这些判断都是正确的。有资料记载,杨虎城本人早在1927年就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杨虎城的警卫团中有共产党员200余人。

  记者:张学良曾说过,他最佩服周恩来。他不是听人家宣传才佩服周恩来,而是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

  王海晨:第四,虽然张学良的东北军从人数上数倍于杨虎城的西北军,但张学良也清楚,东北军是“无根草”,西北军则是“家乡军”,用张学良的话说,在西北,杨虎城“比我叫得动”。“我们个人没有地盘,都在杨虎城那。杨虎城他比我叫得动,他(是)本地人嘛,中国(办事与)这个地域有关。”

  总之,无论是从西安事变的缘起,还是西安事变扣蒋主张的提出,无论是从与共产党关系的密切程度,还是西北军在西北“三位一体”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说,张学良说杨虎城是西安事变的主角,他只是配角,确有一定道理。

  记者:那张学良为什么以前说西安事变的主角是他自己呢?

  王海晨:“杨虎城他已经去世了,已经没有了。那可以说他是主角哇。”张学良强调杨虎城已经去世了,才能这么说。这可能是因为张对当时的政治环境不了解,生怕给杨虎城带来什么不利,才那样说。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